姚南强:新媒体网络宗教 挑战还是机遇?
2010年12月13日 09:49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共有评论0

二、网络化对传统宗教媒体的挑战

征文通知

2010年03月17日09:14《中关村在线》转述:网络兴起对宗教界或许是个福音,特别是对懒得进教堂的新一代年轻人来说,网络宗教信仰的兴起,让年轻人既能信仰,又不用早起到教堂做礼拜,创造出「教堂 2.0世代」。「洛杉矶时报」(LA Times)今天报导,网络兴起后,外界担忧年轻一代沈迷网络,也将逐渐失去对宗教的信仰。但结果似乎不然。相较于每个周日上午乖乖上教堂做礼拜,熟读圣 经故事,坚贞信奉宗教的所谓「教堂1.0世代」来说,2.0世代更为轻松自在的面对宗教。报导引述一名网络工程师尔文(Jon Irvine)指出,「1.0世代是信仰与教义,而2.0世代则比较像是维基(wiki)神学」。尔文认为,不像1.0世代宗教的传承来自教会,是由上而下的教义传授;2.0世代则是自下而上,每个人都能自我学习,在网络上与他人交换意见,甚至提供自己独特的宗教观点。对2.0世代来说,宗教的传递不再是透过圣经、教堂,而是利用网络或是推特(twitter)。对宗教2.0世代来说,他们是自由的,只属于自己的信仰,不隶属于特定教会,可以今天是卫理会,明天是圣公会,甚至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新教会,一切选择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作为一种新宗教形式,网络宗教对传统的制度宗教形成冲击,这是因为: 

首先,宗教信仰更多地成为私人的事务,信徒可以不去庙宇,在家中满足信仰需要,这对制度化的宗教团体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冲击,甚至被边缘化。

其次,网络的虚拟化,使谁都可以上去布道,布道中讲什么也会对信众产生种种误导

再次,不同宗教之间,同一宗教的不同网站之间会形成一种剧烈的竞争,会打破原有的教内控制和教派平衡的格局,引发一些新的矛盾乃至冲突。

最后,宗教崇拜的对象本身就具有某种虚拟性,网上宗教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虚拟性,使宗教与现实世界更疏远,增加了宗教的神秘性,现在的宗教满足,已成为一种“符号的符号”。

同样地,作为一种新媒体,宗教网络则对传统宗教媒体形成挑战,这是因为宗教网络相比之下具有如下优势:

1.传播的快捷性和遍布性

网络是跨越国界、瞬息千里的传播媒体,不同于纸面出版品、广播、电视等单向传播工具。网路更是遍布世界各地的资料库,透过网际网路形成有机的知识库系统。

2.传播中的互动性

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互动性。其一,网络上宗教信息的传播是双向(乃至多向)的网状传播,没有中心概念,传播者与受播者地位平等,可以互换;其二,互联网提供了一个网民交流的公共场所,大量宗教典籍资料、传经说法、意见观点通过网络媒介汇集、交换和传播。交互性是网络宗教行为不同于传统宗教的突出特点。  

3. 开放性

从传播方式来看,网络宗教集大众、个人、群体(组织)传播方式于一体,网络宗教行为可以借助任何一种方式进行。从宗教行为主体和内容来看,网络上所有宗教网页对所有的网民开放,不论信教群众还是不信教群众都可以浏览所有的宗教内容,下载有关宗教内部资料,参与自己感兴趣的宗教活动,可以说,信教群众追求开放的宗教信息传递在互联网络上比传统媒体更容易得到满足

4.参与性

由于网络的低门槛和便利条件,网络资源的丰富、廉价和可获取性,网络的无国界、地界、无时间概念,使网络宗教行为的实现更为便捷。网络为现实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元空间,其强大的互动性,吸引了天南地北的网友广泛参与,为一切传统宗教行为方式所望尘莫及。网民通过网络传媒发表自己对宗教的观点,通过网络参与各种宗教行为,满足自己宗教生活及宗教情感的需要,实现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及信教群众的权利和义务。  

4.无距性

从时间和空间上来看,网络的一大特点就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无距性。在这里没有空间距离,没有时间间隔,也没有人为障碍,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即时共同论说和参加宗教活动。 

5.传播形式上的多媒体综合性

宗教网络是视听、互动,多种媒体并用,丰富、形象,这是一般传统媒体单一渠道所不及的。 

三、传统宗教媒体的适应和应对

尽管宗教网络和网络宗教有很多长处,但也有不有克服的弱点,而正是在这些方面传统宗教媒作依然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1.用确定性弥补虚拟性

网络宗教行为继承了网络的虚拟性这一特征。一方面,在网上,作为活动主体和地点的教职人员、信教群众、一般网民、宗教团体、宗教行为场所、社区论坛等有着虚拟的身份;另一方面,宗教行为本身也具有虚拟性,如网上宗教造像、网上讲道、网上宗教论坛等等,所有传统宗教行为中物质和思想的东西都被虚拟化,具有不可确定性。而纸质刊物的信息固化性、具有并列性和可检索性 和确定性。

2.用可靠性弥补随意性

网络宗教行为的随意性。以虚拟的主体在虚拟的空间从事虚拟的活动,网络宗教行为较传统宗教行为更为自由和随意。一是成立宗教网站较随意,目前,我国对互联网上宗教行为有着宽松的控制环境,成立宗教网站和成立一般的网站一样,没有前置审批环节,只要向信息产业部门备案即可。二是宗教行为及内容具有随意性。有学者称,网络以其无障碍式的交流宣告了无把关人时代的来临。传播的个人化、内容的随意性,是网络宗教行为的特质。

而刋物、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都是实名制,“文责自负”,信息更为可靠实在,因而也更具有可信度

3.用大众化弥补精英化  

网络宗教中对象只能是会电脑、能上网的新一代,网民再多,但当代中国大多教信众还不能上网,还要听广播、录音、看录像、刊物、电视、电影,从中满足其信仰需要。

所以有了电视,不等于就不要电影院,有了数字出版,不等于印刷厂都关门了。实际如情况也正是如此。据披露上世纪8、90年就佛教刊物而言,内地只有近十家,如《法音》和《佛教文化》、《禅》等, 20年来,佛教网站从无到有,已发展到100多家,但相应的佛教刊物也猛增到近百家(2007年),二者并无此长彼消的关系,而是一种和合共生利状态。

4.传统宗教媒体的网络化

近年来,传统的刊物出版出现了电子化、网络化趋向,同样传统宗教媒体,特别是宗教刊物出现了网络化的趋向,这也不失为一种应对之策,据统计,目前内地佛教的电子刊物有40多种,又分二类,一种是期刊的电子版,如《人世间》、《人海灯》、《觉群》、《佛教文化》等,还有一种直接是电子刊物,如《佛教在线》、《世间解》、《光明周刊》等。

5.传统宗教传媒要规范化

要应对好网络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宗教媒体还必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练好内功,规范化。具体而言:

一是公开化

这方面需要管理部门“松绑”、“脱敏”。目前国内只有五大宗教的全囯性刊物和少数几家地方宗教刊物是公开刊物,其他都是内刊,影响其发行。我认为第一步是省级刊物,取得公开发行的刊号,从内部发行转为邮发,才能面向社会、面向大众。

二是资助式出版和市场化运作并举,部分刊物可从寺院补贴、无偿赠送,逐步过度到有偿征订。由此展开良性竟争,提髙刊物质量。实际上,海外和台港地区的一些宗教媒体已有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三是加强传媒专业队伍的培养,加强对传媒的内部管理。

四是提升刋物层次,从简单的寺庙信息介绍到关怀社会,利乐众生。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姚南强 编辑:王丽君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