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佛教中的少欲知足是追求幸福的重要途径
(一)佛教中关于欲望的概念
欲望,重点在“欲”,“欲”(梵语chanda或rajas),又作乐欲,有希求、欲望的意思。说一切有部指从一切心起之作用,为大地法所摄;唯识宗则认为,心捕捉的对象是由作意产生的作用,而不是欲的作用,所以欲不是从一切心起,仅是对愿求的对象所起的别境。
欲有善、恶、无记等三性,善欲为引起精勤心之根据;恶欲中之希欲他人财物者,称为贪,为根本烦恼之一。
欲的分类有“五欲”、“六欲”、“三欲”等多种,这里以“五欲”为例,看一下佛教的一些有关解释。
(二)五欲的内容
其一,“五欲”又作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即:
(1)色欲,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2)声欲,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3)香欲,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4)味欲,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5)触欲,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其二,“五欲”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即:
(1)财欲,财即世间一切之财宝。谓人以财物为养身之资,故贪求恋着而不舍。
(2)色欲,色即世间之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谓人以色悦情适意,故贪求恋着,不能出离三界。
(3)饮食欲,饮食即世间之肴膳众味。谓人必藉饮食以资身活命,故贪求恋着而无厌。
(4)名欲,名即世间之声名。谓人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故贪求乐着而不知止息。
(5)睡眠欲,谓人不知时节,怠惰放纵,乐着睡眠而无厌。
(三)少欲知足是佛教获得幸福的途径和方法
少欲知足是佛经中经常期勉信众的生活态度。对于自己尚未得到之物不贪求,谓之少欲,对于已得之事法,即使少得亦觉满足谓知足。《长阿含经》卷十二《自欢喜经》云:“郁陀夷,汝当观世尊少欲知足。今我有大神力有大威德,而少欲知足不乐在欲。”又,《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三、两种途径结合会获得更大的幸福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只注重从经济学的途径去追求幸福,结果往往收获的还是一场空。金钱、物质是许多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为了满足自己的种种欲望,甚至不择手段。商家们绞尽脑汁盘算着如何提供更完美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服务,来调动消费者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感受,更提倡用未来的收入来圆今天的享受之梦,大众们也非常容易选择这种种诱惑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但这种种外求的快乐是短暂而不长久的。
相关阅读:
作者:丁瑞春 编辑:王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