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与“弥梨车”:传统印度的理解和偏见
但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上还有其他的问题,印度的问题也不仅仅在于种姓制度。佛教诞生于印度,从最初的意义上讲,佛教在印度文化的背景下出现,是印度文化的一部分。印度很早就有了高度发展的文明。印度人有自己的文化区域包括中心区域,相对于中心区域以外的地区,印度人往往有自己的文化优越感。出现这样的情形并不奇怪。古代世界其他较早发展起来的文化与文明也常常有同样的例子。
在古代印度的地理概念中,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称为五印度,其中的中印度也往往称为Madhyade§a,中国古代翻译为“中国”,但这个“中国”是印度的“中国”,不是中国人的中国。印度的“中国”,古代曾经是印度文化的中心区域,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印度文化。东晋时代的法显是历史上有明确记载最早到达这一地区的中国人,《法显传》里讲法显到达“摩头罗国”(今译马吐腊)以后的行程:
国名摩头罗。又经蒱那河。河边左右,有二十僧伽蓝,可有三千僧,佛法转盛。凡沙河已西天竺诸国,国王皆笃信佛法,供养众僧时,则脱天冠。共诸宗亲群臣手自行食。行食已,铺毡于地。对上座前,坐于众僧前,不敢坐床。佛在世时诸王供养法式相传至今。从是以南,名为中国。中国寒暑调和,无霜雪。
佛教就诞生于印度的“中国”。与“中国”一名相对,与印度相邻或印度以外的地区,印度人称作“边地”,“边地”之人,称为Mleccha,音译为“弥梨车”或“篾戾车”。在一般印度人看来,“边地”野蛮,尚未开化,“弥梨车”即野蛮未开化之民。这样的看法,在佛经中也有所体现。而且印度的佛教徒认为,边地没有佛教,因此不是好的转生之处。《增一阿含经》卷十六讲:
我今字某,离此八事,奉持八关斋法,不堕三恶趣。持是功德,不入地狱、饿鬼、畜生八难之中。恒得善知识,莫与恶知识从事。恒得好父母家生,莫生边地无佛法处。
边地的众生因为没有佛教,所以还会遭遇灾难,所谓“八难”。也是《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六:
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然此众生,在边地生,诽谤贤圣,造诸邪业。是谓第五之难。
如果信仰邪见,只能转生到边地。《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四:
若有众生行邪见者,种三恶道。若生人中,乃在边地,不生中国,不睹三尊道法之义。或复聋盲喑哑,身形不正。不解善法恶法之趣。所以然者,皆由前世无信根故。亦不信沙门、婆罗门、父母、兄弟。
佛生“中国”,而非“边地”。《出曜经》卷第二
佛兴出世,要在阎浮利地。生于中国,不在边地。所以生此阎浮利地者,东西南北亿千阎浮利地,此间阎浮利地,最在其中土界。神力胜余方,余方刹土转不如此。
而且菩萨也是如此。《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二十:
复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如是学时,决定不堕地狱、傍生、剡魔王界,决定不生边地、达絮、蔑戾车中,决定不生旃荼罗家、补羯娑家,及余种种贫穷、下贱、不律仪家,终不盲聋喑哑、挛躄、根支残缺、背偻、癫痫、痈疽、疥癞、痔病、恶疮,不长,不短,亦不黧黑,及无种种秽恶疮病。
强调(印度的)“中国”文化的优越,认为“边地”和“弥梨车”不足道,显然是印度传统中的一种偏见。不过,在古代有这样的偏见,上面讲了,可以理解。在印度,即使是佛教徒,受到传统的影响,因而有这样的看法,也不奇怪。而且,这样的情形在古代其实不限于印度。
四、“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教的传播与民族
但是,从佛教的角度讲,这样的偏见应该而且能够得到弥补或者纠正。天下众生,出生在不同的地方,应该平等,尤其是在闻佛学佛的机缘上,应该有同样的机会。佛经中“佛为四天王说法”的故事,反映的就是这样的观念。故事讲的是来自不同国家或者说不同地方语言的四位天王,向佛请教,佛为他们说法。故事见于好几种佛经,细节稍有差异。《十诵律》卷二十六:
即时四大天王与无数百千眷属,后夜来见佛,头面礼佛足,一面立。佛以圣语说四谛法:苦集尽道。二天王解得道,二天王不解。佛更为二天王以驮婆罗语说法。吚宁(苦谛)、弥宁(习谛)、多咃陀譬(尽谛)、陀罗辟支(道谛),佛阇陀(知也)萨婆休(一切)蠰舍摩遮(灭求)萨婆多罗(一切离)、毗楼利多咃欲(远离)、萨婆休(一切),鞞罗地(不作)波跋(恶也)头吃想妒(苦边尽也)涅楼遮谛(如是说也)。是二天王一解一不解。佛复作弥梨车语。摩舍兜舍那舍婆萨婆多罗毗比谛伊数安兜头却婆阿地婆地。四天王尽解。示教利喜已,礼佛足而去。
这个故事又见于《出曜经》卷二十三:
昔佛世尊与四天王说法。二人解中国之语,二人不解。二人不解者,与说昙密罗国语,宣畅四谛。虽说昙密罗国语,一人解,一人不解。所不解者,复与说弥梨车语,摩屑姤屑一切毗利罗。时四天王皆达四谛。
同样的故事,加上一些很有意思的解释,又出现在《鞞婆沙论》卷九:
说者谓佛为四天王故,圣语说四谛,二知二不知。谓不知者为昙罗国语说。禋佞(苦也)、弥佞(习也)、陀破(尽也)、陀罗破(道也)。此说苦边,一知一不知。谓不知者为弥离车国说语。摩含兜含 僧含摩 萨婆多 鞞梨罗。此说苦边尽知。问曰:世尊为四天王说四谛圣语,为有力耶,无力耶?若有力者,何以故为二圣语说?一昙罗国,一弥离车国语说?若无力者,本师偈云何通?一音声说法,悉遍成音义。彼各作是念,最胜为我说。
一音声说法者,是梵音也,悉遍音者。若有真旦人,彼作是念:谓佛作真旦语说法。如是陀勒、摩勒、波勒、佉沙、婆佉梨。谓彼处若有兜佉勒人,彼作是念:谓佛作兜佉勒语说法。现义者著欲者作是念,世尊说不净。恚者作是念,世尊说慈。痴者作是念,世尊说缘起。彼各作是念:最胜为我说者。众中作是念:世尊为我故说法。
异译本《阿毗昙毗婆沙论》卷四十一:
佛以圣语为四天王说四谛,二解二不解。佛欲饶益怜湣故,复作陀毗罗语说四谛,谓伊弥弥祢逾被陀踏被。二不解者,一解一不解。世尊欲饶益怜湣故,作弥梨车语说四谛,谓摩奢兜奢僧奢摩萨婆多毗罗致。是名苦边,四皆得解。问曰:佛能以圣语为四天王说四谛,令其解不?若能者,何故不使他解?不能者,偈所说云何通?如偈说:佛以一音演说法,而现种种若干义。众生皆谓独为我,解说诸法不为他。
一音者谓梵音。现种种义者,若会中有真丹人者,谓佛以真丹语为我说法。如有释迦人、夜摩那人、陀罗陀人、摩罗娑人、佉沙人、兜佉罗人,如是等人在会中者,彼各各作是念:佛以我等语,独为我说法。若贪欲多者,佛为我说不净。嗔恚多者,佛为我说慈心。愚痴多者,佛为我说缘起。众生皆谓为我解说,诸法不为他者。时会各谓佛为说法,不为他。
答曰:应作是说,佛能。
问曰:若然者,何故不令他解?
答曰:为满足诸天王心所念故。二天王作是念:若佛为我作圣语说四谛者,我则能解。一天王作是念:若佛以毗罗语说四谛者,我则能解。一天王作是念:若佛以弥梨车语说四谛者,我则能解。如其念而为说之。
作者:王邦维 编辑:王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