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要充分大众化、民间化才能融入社会
2010年02月25日 10:35中国佛教文化信息中心 】 【打印共有评论0

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佛教在今天的社会中的知名度和认可度非常有限,民众大多数对佛教不了解,不关心。反过来,对佛教的偏见和曲解则特别盛行。主要有下列数种,一是佛教迷信说,二是佛教落后说,三是佛教消极说。宗教是迷信,佛教是宗教,所以佛教是迷信,这是一种流行百年的简单推理,也是对佛教最大的误解。为了消除这一误解,近代的佛教有识之士急于将佛教与基督教之类的有神论宗教划清界限,认为佛教非宗教,当然也不是迷信,但这么做效果并不明显,因为佛教也有明显的宗教性,反对者也能从现行的佛教身上找到很多相反的例证。为了表明佛教非迷信而否认佛教的宗教性,无疑于断腕自救。佛教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帮凶,这是过去对佛教最致命的偏见,也成了消灭佛教的最好的根据。虽然这种说法在公开场合已经基本上听不到了,但在有些人心中仍然存在,一有机会,很可能会死灰复燃。例如前些年附佛外道兴起,带累了佛教乃至所有宗教,以致于“宗教迷信说”这种明显违宪的说法又堂而皇之地成为大报的大块文章的内容。因而对此还须有足够的警惕。佛教消极论也是相当流行的说法。说佛教消极,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认为佛教既然主张出离世间,就必然会对世俗社会和现实生活持否定的消极的态度,二是佛教主张随缘,佛教的因果轮回是一种宿命论,因而不会努力进取。还有人认为佛教主张苦行,认定人生是苦,因而持悲观消极的人生观。在青少年流行的可能是佛教落伍说,认为佛教是过时的、陈腐的旧说,只能与老年人为伍,不时髦,不现代,缺乏吸引力。这种说法表面上还算温和,实则对佛教的伤害最大,因为失去了青少年,就失去了未来和社会的有生力量。总之,社会上流行的是佛教有害论和无用论,对佛教的价值缺乏正面的认同,因而佛教对民众缺少吸引力。

佛教要想走向民间,融入社会,就必须消除这三大障碍。首先佛教自身必须要有这样的认识、态度和能力,要坚决打破自我封闭。佛教的自我封闭已经威胁到了自己的生存权,对此应当有足够的认识。慈航法师指出:“倘若一个教徒采取那离群索居的消极主义,终日终年的和世人隔居在那深山里,那么这个宗教,不但不能盛行在这个人世间,并且还要灭亡在这个世间的,就是侥幸不致于灭亡,也只能跟着他的几个教徒跑到深山里去生活了。” 这一警示绝非危言耸听,事实上佛教已经被灭过一次了,而且在现代社会里,已经没有可供躲藏的深山了。

即使是在今天,佛教仍然不敢说已经没有生存危机了。这一危机不仅来自于政治,还有宗教之间的生存竞争。面对被世俗社会不断挤压的生存空间,宗教之间的市场争夺和生态矛盾日趋白热化。有的宗教借助于强大的西方文化和政治力量,又有极高的传教热情,其势力扩展的速度可以说远远超过佛教。也有的宗教自保能力极强,借助整个民族几乎全民信教、而且几乎永世不得改变的传统,其势力范围有可靠的保证。有的宗教则属于真正的本土宗教,可以打民族牌。面对这种激烈的竞争,中国佛教又有多少可以凭借的资本和资源呢?

因此,佛教不是居安思危,而是居危思危,不能被表面上的兴盛和一时的优势所迷惑。必须以大无畏的精神面对现实,不能只求自保,不能考虑太多个人安危,要勇敢地荷担起如来家业,积极弘法利生,要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最大地争取佛教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并积极促进宪法规定的权利,使之真正得到落实,坚决与一切违背宪法、限制宗教自由的行为作斗争。同时要加强佛教教育,使得年轻一辈的僧人都能三学兼修、内外备通,具有向民众弘法的能力,积极吸引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加入佛教。还要改变那种消极等待的态度,既要随缘,更须精进。不能坐等人来求学,要积极走出去,主动出击,送法上门。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连俗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出家人有什么理由做不到。因此要随缘,还要借缘、造缘,要想尽一切办法宣传佛教、传播佛教、发展佛教。要改变以往的三不:不敢、不能、不愿,要以无畏对治怯懦,以博学对治无知,以精进对治懈怠,自觉觉他,自利利人。

佛教要想融入民间,就必须花大力气实现佛法的通俗化。大藏经之所以被锁进柜子里,只是成为礼拜的对象,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人能看懂。随着现代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佛典的普及已经不是问题,在网上很容易得到大藏经电子版本,我们早已用不着费尽周折寻找佛经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佛法的真正普及,因为找得着并不等同于看得懂。对绝大部分人来说,佛典还是如同天书,不知所云。

佛法的通俗化并不是现在才产生的问题,古人一直重视这一问题,于是有了俗讲,有了变文和变相,还创造了许多艺术形式来传播佛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有了更多的手段和条件来促进佛法的通俗化,理应比古人做得更好。

佛法通俗化也要分层次,一是佛典校释,这其实是面向专业读者的,属于高层推广;二是佛典简明注释和白话翻译,这是真实意义上的通俗化,能让中等以上的读者看懂;三是结合现实的演讲解说,有似于传统的讲经说法,这主要是面向对佛教有一定兴趣者;四是配合图片的音像资料,形式上更加生动活泼,可以面向更多的观众;五是电视或者网络弘法,这是传播面最广、受众最多的形式。

佛法通俗化绝非易事,要做到通俗不庸俗,简明不简单,浅显不浮浅。不要以为既然是通俗化,通常的人就可以做,任何人都有发言权。通俗化必须是内行来做,甚至是最高水平的专家来做,先深入,后浅出。外行搞普及,虽然一时很热闹,可能也很叫座,但往往是哗众取宠,漏洞百出,实际上是误导观众,歪曲经典,这是万万要不得的。佛法如果如此通俗化,就会是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其危害性比俗典被歪曲要大得多。

佛法只有充分世俗化、大众化、民间化,才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那些对佛教的歪曲和偏见也会不攻自破。佛教要想真正融入现实社会,还必须如慈航法师所言,要“将佛学插入社会学校教科书里” ,纳入到现行国民教育体系中去。

学校教育对一个人影响极大,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说。如果与佛学有关的内容能够进入中小学教育,就会对青少年产生很大的影响,佛教就会在他们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他们日后的人生会有很大的价值。但在现行体制下,这样做的难度是相当大的。不过有难度不等于不可能,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学完全有理由成为国民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另外,只要是与佛学相关就行,不一定直接表达佛教义理。如讲中国古代科技,必然讲到僧一行这样的佛教科学家;讲古代艺术,就必然要讲佛教艺术等。先从与佛学有关、但宗教意味并不明显的内容入手,在这方面有所增加,这样做是完全可行的。

总之,佛教要想尽一切办法走向民间、深入大众、融入社会,使之成为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思想观念和习惯,并逐步成为主导现实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之一,只有如此,佛教才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发挥弘法利生的作用。

【头条】:中国佛协代表团参加孟加拉国阿底峡纪念堂奠基仪式

【观点】:佛法要充分大众化、民间化才能融入社会

【禅茶一味】:春天适合喝什么茶

【素食】:素食早餐的两宜和两不宜

【朝圣】:名山:清幽矗立于峨眉山中的离垢园

【佛艺】:佛塔宝藏的秘密——揭开“七宝供养”之谜(1)

【一日禅】:生活没有旁观者 找到自己的位置

【觉悟】:佛说八大人觉经 于念念中灭无量罪 速登正觉

【众生】:朱军一家游三亚南山寺祈福

【两岸】:闻法华轻烦恼 法鼓山将举办除夕闻钟声祈福法会情

【心灵物语】:呐喊后用心倾听山谷的回音

【图片】:吉祥菩萨道场:五台风光

【书店:家家观世音,户户弥勒佛——祈福弥勒送吉祥

【佛教常识】:莲花在佛教表示什么

【法讯】:北京昌平圣恩禅寺万佛宝忏祈福法会圆满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徐文明 编辑:王丽君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