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荣辱观是中国佛教全面繁荣的要求
2010年02月24日 10:01中国佛教文化信息中心 】 【打印共有评论0

八荣八耻与八正道的相应主要是内在的道德精神的一致,在条文和形式上有所差别是完全正常的。八荣八耻属于世间的道德,八正道则为出世间的道德,一是做人的模范,一是成佛的阶梯,在层次和要求上也是有所不同的。先学八荣八耻,养成人格,做一个好人,然后再学八正道,修成佛道,这也是当今佛教徒应当遵循的途径。

八荣八耻给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传统的价值观只有经过创新发展才能进一步展现其生命力和时代性,这也正是佛教所一向提倡的应机说法。徐文明于2002年在无锡灵山的一个学术会议上提出“新四众”之说,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中国佛教的全面复兴和健康发展服务。2006年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提出“新六和”,将佛教的“六和敬”重新解释,使之成为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的指导思想。为了站在佛教的立场上进一步阐释八荣八耻,在此提出“新八正道”之说:

正见:以崇尚正理为荣,以愚昧迷信为耻。

正思:以爱国爱教为荣,以叛国背教为耻。

正语:以言行合一为荣,以虚伪欺诈为耻。

正业:以救度众生为荣,以杀生害命为耻。

正命:以少欲知足为荣,以穷奢极欲为耻。

正勤:以勇猛精进为荣,以懈怠退步为耻。

正念:以和合互助为荣,以自私自利为耻。

正定:以遵法守戒为荣,以破戒违法为耻。

对此略作解释。强调崇尚正理,不说崇尚科学,是因为科学容易造成误解,很多人只对科学作狭隘的解释,只将自然科学当科学,即使把社会科学算在内,也对之不太重视。有不少人根本不认为宗教是科学,甚至以为宗教是与科学相对立的,不能理解佛教作为总括世间出世间一切真理的根本科学的价值。世俗的科学有太多的负作用,包含着太多的不科学甚至反科学的因素,已经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批评,因此讲强调科学会导致分歧。科学的目的是追求真理,而佛法就是最高的真理,崇尚正理就是崇尚真正的科学,只有维护正法,建立正信,弘扬正理,才能克服无明邪见,消除愚昧无知,破除邪教迷信,解放思想。

爱国爱教相辅相成,本来一体。对于佛教徒来说,爱国是指热爱有着两千年佛教传统的中国,爱教是指热爱在中华土地上生根发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因而爱国就是爱教,爱教就是爱国。中国佛教一向有爱国主义传统,当国家分裂时,是佛教在维系着文化交流与精神纽带,使中国分而不断,分而后合;当异族入侵时,是佛教徒在奋起抗争,不惜牺牲;当遭遇法难时,佛教徒则忍辱负重,等待时机迎接复兴。宗教与国家代表着佛教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精神支柱,是佛教徒的慧命和血脉所在,因而爱国爱教成为中国佛教徒固有的传统。

不妄语是佛教的戒律,也是为人诚实的体现,中国传统也有一诺千金之说,因此说真实语、不骗人,这是正语的最基本的要求。真话与假话的一个区别便是看讲话的人是否做到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就是讲真话,说实话,言过于行,便是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言而无信,就是不诚实的表现。在现代社会,守信用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做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经常说话不算数,甚至恶意欺骗他人,不仅称不上一个合格的佛教徒,也失去了做人的原则。

服务人民就是救度众生,如果说二者有差别,那就是后者的范围更大。佛教不仅以人为本,还关心所有的生命,从人的道德伦理到生命伦理,这是佛教对人类价值观的最大贡献。救度众生是佛教的使命,不仅要为众生排忧解难,更要让众生彻底出离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这才是佛教的真正目标。

佛教主张少欲知足,过一种俭朴惜福的生活,尽量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和对其他生命的伤害,主张素食、少食、过午不食等。这种生活方式在常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甚至视之为苦行,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合理的生活方式,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益无害。食以疗饥,衣以蔽体,这是衣食的最原始、最根本的价值。现代社会将衣食住行等附加了过多的东西,将之异化了,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更要强调什么色香味俱全,要吃出文化、吃出情调、吃出高雅来。这样反而导致生活的异化和扭曲,表面上是更加高雅了,更重视美了,其实是欲望的过分放纵。是以有的人一饭千金,搞什么黄金宴、美女宴,还要以吃珍希动物为荣;有的人广厦万间,占地数顷,不过庇的不是寒士,而是仅供极少数人享受。衣服越来越讲究,车子越来越高级。其实这种生活方式不值得提倡,更不值得羡慕,因为这是造业,是造罪,既有害于身体健康(非典可能就是吃出来的),又加重了环境的负担和其他生命的痛苦。

人类共存,生命共生,明了缘起与因果的法则,就知道每一个人、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是离不开其他生命和环境的,所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因此团结互助,一体和合,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生命生存的前提条件。人类无爪无牙,能够得以在众多的生命中脱颖而出,成为最高级的生命,靠的就是社会性与整体性,就是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之下,以邻为壑、损人利己是愚蠢的,最终会危及自身。团结就是力量,是一种整体的合力,靠这种合力,才能保证社会健康发展。

遵守戒律,不违世法,这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因为人本身有欲望、有弱点,因而需要通过规则和法律对之进行规范和约束,使之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致于泛滥和损及他人。佛教一方面要求尊重并遵守世俗的法律规章,还提出了远远超过世俗要求的戒律,对佛教徒进行特殊的更加严格的约束,使其在道德和规则意识上高于常人。一个严格的佛教徒必定是一个合格的公民,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佛教的戒律不会与世俗的法律相违背,只能比世法更严格、更先进。严守戒律,以法制欲,自然心中清净,诸欲不生,于世则道德高尚,为人师表,更能出轮回、离生死、超因果、得自在,成佛作祖,超凡入圣。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版本的“新八正道”是为配合八荣八耻而立的,也是一种方便之说,其中勉强权变之处,颇露其迹。中国佛教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代表,不仅要方便设教、随缘从俗,更要做时代的引领者和世俗社会的指导者,这就需要佛教自身的不断创新和不断提升,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佛教全面繁荣的要求。

【头条】:中佛协副会长学诚法师获孟加拉国阿底峡大师和平金奖

【观点】:佛教的荣辱观是中国佛教全面繁荣的要求

【禅茶一味】:大唐茶风染诗香

【素食】:生吃蔬菜的五句营养口诀

【朝圣】:朝圣百科书:自助游找旅馆有妙招

【佛艺】:佛塔宝藏的秘密——揭开“七宝供养”之谜(1)

【一日禅】:让我们的心灵越来越接近绝对地和谐

【觉悟】:佛说八大人觉经 于念念中灭无量罪 速登正觉

【众生】:姚明求平安并为寺院球队签名

【两岸】:闻法华轻烦恼 法鼓山将举办除夕闻钟声祈福法会情

【心灵物语】:看出租车司机如何选择捷径

【图片】:呼和浩特最早的喇嘛寺:大召寺

【书店】:译本精良 字体飘逸的高仿古籍善本之《出相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佛教常识】:佛教中的大千世界指的是什么

【法讯】:法会:西林禅寺隆重举行大型供天法会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徐文明 编辑:王丽君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