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王孺童:佛教界对舍利崇奉问题需一次深入的反思

2013年09月13日 09:13
来源:法音 作者:王孺童

佛指舍利(图片来源:资料图)

近年来,随着全国考古发掘成果的进展,出土了一系列珍贵的佛教文物,其中就包括被佛教徒视为圣物的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的遗骨——佛舍利。由此,各地的舍利崇拜蔚然成风,且有越演越烈之势,难免是非莫辨、炒作盲从。当前,党和政府正在大力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作为佛教界有必要从自身对舍利崇奉问题,进行一次深入的反思与清理,使包括佛舍利在内的一系列佛教圣物,能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真实舍利

有一定佛教常识的人都知道,“舍利”通常是指佛陀圆寂火化后的遗骨,但这其实还只是一种模糊笼统的解释。舍利,梵文1ar]ra。该词是从梵文动词1ri(所依)和13(破坏)转变而来,意谓所依之身体易被破坏,故“舍利”之本义是指“死尸”或“尸体”。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

迦叶闻已,怅然不悦,告诸比丘曰:“速严衣钵,时诣双树,及未阇维,可得见佛。”时诸比丘闻大迦叶语已,即从座起,侍从迦叶诣拘尸城,渡尼连禅河水到天冠寺。至阿难所,问讯已,一面住,语阿难言:“我等欲一面觐舍利,及未阇维,宁可见不?”阿难答言:“虽未阇维,难复可见。所以然者?佛身既洗以香汤、缠以劫贝,五百张叠次如缠之。藏于金棺,置铁椁中,栴檀香椁重衣其外,以为佛身难复可睹。”

可见,在佛陀圆寂后、没有火化前之遗体,称为“舍利”。宋元照《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四:

舍利,此翻遗身,即死尸也。

而将佛陀遗体进行荼毗,火化后所剩之遗骨,梵文称为dhqtu,音译作“驮都”。故后世所谓之“舍利”,其实指的都是“驮都”。

对于佛舍利的崇奉,可以一直追溯到佛陀时代。根据佛经记载,佛陀在中印度拘尸那揭罗城圆寂荼毗后不久,当时印度的拘尸国、波婆国、遮罗颇国、罗摩伽国、毗留提国、迦维罗卫国、毗舍离国、摩竭陀国等八个国家之民众,就因皆欲分得佛陀火化遗骨而差点兵戈相向。在香姓婆罗门的从中斡旋下,最终这八个国家没有动用武力而和平分得舍利,并各自回国建塔供养。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修建的,位于印度波巴勒侯国贝尔沙附近山琦(梵!qnti)大塔的塔门上,就刻有八王分佛舍利之浮雕。

而在中国能够发现佛舍利,这与印度孔雀王朝(公元前317-前180)第三世王阿育王的大兴佛事密不可分。阿育王在归依佛教之后,将佛教立为国教,并借由国力试图向世界传播佛教。其最主要的一个行为,就是将之前七王分别建塔供养的佛舍利,再一次集中起来,统一派人分配于世界各地,并重新建塔供养。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二三:

时王(阿育王)欲建舍利塔,将四兵众至王舍城,取阿阇世王佛塔中舍利,迁复修治此塔,与本无异。如是取七佛塔中舍利,至罗摩村中。时诸龙王将是王入龙宫中,王从龙索舍利供养,龙即与之。王从彼而出,如偈所说:

罗摩罗村中,所有诸佛塔,龙王所奉事,守护而供养。

王从龙索分,诸龙开怀与,即持此舍利,渐进于余方。

时王作八万四千金、银、琉璃、颇梨箧,盛佛舍利。又作八万四千四宝瓶,以盛此箧。又作无量百千幡幢、伞盖,使诸鬼神各持舍利供养之具,敕诸鬼神言:“于阎浮提至于海际,城邑聚落满一亿家者,为世尊立舍利塔。”

依据唐道宣《广弘明集》卷一五与《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三八以及敦煌文献中之记载,中国有19座阿育王塔,其中为首的是会稽鄮县塔,即今浙江宁波阿育王寺佛舍利塔。

另据考古发现,1898年1月,英国人威廉·克拉克斯顿·佩普(William Claxton Peppé)在印度北方边境毕波罗瓦(P]prqhwq)村,距尼泊尔蓝毗尼(梵Lumbin])仅15公里处,发现了一个佛塔废墟,从中挖掘出一个滑石制舍利壶,壶内盛有骨片,壶上有用阿育王时期婆罗米(Brqhm])文镌刻之铭文,根据英国佛教学者里斯·戴维斯(T.W. Rhys Davids,1843-1922)之英译:“This shrine for Relics of the Buddha, the August one, is that of the Sakayas, the brethren of the Distinguished one, in association with their sisters, and with their children and their wives.”铭文大意为:“这是盛放佛陀遗骨的容器,是著名的释迦族及其兄弟、姐妹、妻子们所奉祀的。”这足以证明释迦牟尼佛是真实的历史人物,经典中记载的阿育王广建佛塔分供佛舍利的事情真实不虚。

舍利崇奉

正是因为佛陀遗骨舍利的真实性,才构成舍利崇奉的现实基础。之所以要建寺塔供奉佛舍利,就是因为佛具备了常人所没有的各种无上功德。佛陀在生前就曾向阿难讲说过,为何要修建寺塔来供奉佛舍利。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卷一九〈四意断品〉:

是时阿难白世尊曰:“复以何因缘如来应与起偷婆?”世尊告曰:“于是,阿难。如来有十力、四无所畏,不降者降,不度者度,不得道者令得道,不般涅槃者令般涅槃。众人见已,极怀欢喜。是谓,阿难。如来应与起偷婆,是谓如来应与起偷婆。”

而后世佛弟子重视对佛舍利的供奉,主要是借此引发对佛无上功德的忆念。印顺法师(1906-2005)在《舍利子释疑》中这样阐释道:

依于尊敬遗体——全尸或骨灰的道理,就是生前剃下的发,剪下的爪,还有牙齿,都是遗体——舍利而受到尊敬。所以佛教中,有发舍利、爪舍利、牙舍利,及发塔、爪塔、牙塔等。遗体何以被尊敬?一般人对父母眷属的遗体,由于生前的有恩有爱,所以或安葬全尸,或收拾骨灰——舍利,敬藏在塔里。特别是对于父母、祖父母等,表示着爱敬“追远”的孝德。这点,中国与印度都是一样的。

佛舍利对于佛教徒来说,除了能够起到“慎终追远”的作用外,还是佛陀言教、佛法精髓的表征。北凉昙无谶译《金光明经》卷四〈舍身品〉:

佛言:“善女天!我本修行菩萨道时,我身舍利安止是塔。因由是身,令我早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佛告尊者阿难:“汝可开塔,取中舍利,示此大众。是舍利者,乃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熏。”尔时,阿难闻佛教敕,即往塔所,礼拜供养,开其塔户,见其塔中有七宝函,以手开函,见其舍利色妙红白,而白佛言:“世尊。是中舍利其色红白。”佛告阿难:“汝可持来。此是大士真身舍利。”尔时,阿难即举宝函,还至佛所,持以上佛。尔时,佛告一切大众:“汝等今可礼是舍利。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

这种对佛舍利从“事相崇奉”到“表法崇奉”的转化,直接促使了佛教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印顺法师在《佛陀遗体的崇敬》中这样阐释道:

释尊的般涅槃,引起了佛弟子内心的无比怀念。在“佛法”演化为“大乘佛法”的过程中,这是一项主要的动力,有最深远的影响。佛弟子对于佛陀的怀念,是存在于内心的,将内心的思慕表现出来,也是多方面的,例如对佛陀遗体、遗物、遗迹的崇敬,就是怀念佛陀的具体表现。这是事相的崇敬,然崇敬佛陀所造成的现象,所引起的影响,的确是使佛教进入一崭新的境界,也就是不自觉的迈向大乘的领域。

正信供养

在对佛舍利本身以及其所蕴涵的表法意义有了一个正确认识后,那些后世出于民间信仰、功利主义而演化出来的,对佛舍利的迷信崇拜,其在佛法上是没有丝毫立足之地的。更不要说,利用广大佛教徒对佛舍利虔诚恭敬之心,做出一些追名逐利、劳民伤财的事来。这不仅是对佛教信仰的严重亵渎,同时也是对社会和谐的极大破坏。

当前,对已发现各种佛舍利之真伪论证,无非也是在功利心驱使下的一种无益之举。试想一具肉身火化之后,能够产生多少遗骨?佛陀生前也是人,火化后留有残骸是正常的,但如果残骸比生前人的体积都大,那就不正常了。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四〈废佛氏〉:

本朝嘉靖十五年(1536),上既敕废禁中大善佛殿建太后宫矣。礼部尚书夏言:“以殿中有佛像及佛骨、佛头、佛牙等,乃建议请敕有司俱瘗之中野,以杜愚冥之惑。”上曰:“今虽埋之,岂无窃发以惑民者?可议所以永除之。”于是言复议投之火,上从之。凡毁金、银佛像一百六十九座,金、银函贮佛头牙等一万三千余斤,燔之通衢。

如此之多的佛舍利,不说其伪,也难辨其真。而经典中所谓佛舍利可感生新舍利之记述,也不可于现实世界中一味的追附。如于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内发现的两枚舍利佛牙,“木塔二、四层主像中各出一枚,其牙根凹处镶嵌有舍利子”。依1980年2月1日北京荣宝斋徐之谦(1903-1985)手书鉴定云:“佛牙、舍利俱指释迦牟尼遗骨。牙上镶嵌之细小珍珠、玛瑙即舍利。”明确指出诸多小舍利乃珍珠、玛瑙镶嵌而成,而于某些佛教徒的描述中,则变成“从牙身上生出之粒粒晶圆剔透之舍利子”。

正是由于佛舍利的稀有性,才更显示出其珍贵性。为了满足广大佛教徒对佛陀的忆念,在没有佛舍利的地方,佛陀曾允许用别的材质物品来代替充当佛舍利。唐不空译《如意宝珠转轮秘密现身成佛金轮咒王经》〈如意宝珠品〉:

若无舍利,以金、银、琉璃、水精、马脑、玻梨众宝等造作舍利,珠如上所用。行者无力者,即至大海边拾清净砂石即为舍利,亦用药草、竹木根节造为舍利。

由此可知,后世用别的材料仿制的佛舍利,也具有供奉的神圣价值。1982年于河北正定天宁寺凌霄塔地宫中,发掘出的盛放佛舍利金棺内,就“置马牙和小石子,以代佛牙和舍利子”。1988年于河南邓州市福胜寺塔地宫中,就发掘出“象牙质”佛顶骨与“石质”佛牙各1枚。安奉于北京八大处灵光寺的佛教圣物“释迦牟尼佛牙舍利”,刚刚圆满结束在缅甸的第四次供奉,而早在1994年第二次赴缅供奉时,就曾仿制了两枚供奉于缅甸的佛塔之中。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1907-2000),也用“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的诗句,来阐明佛舍利与其仿制品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如何深入领悟佛舍利在表法上的作用与意义,远远要超过其本身的真伪之辩。

佛陀临终之时,所说遗教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告诫后世弟子要“常念无常”,并伸出手臂用自己的身体作为例子,指出如来身也不免无常。后秦鸠摩罗什译《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

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坚固,以大悲心复为众说:“汝等比丘,勿怀忧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人,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也。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世实危脆,无牢强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生老病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

世间万物皆是无常,宇宙要经历成住坏空、事物要经历生住异灭、生命亦要经历生老病死。佛舍利也是一样,如果其不是无常的,那佛陀的遗体(全身舍利)就不会被烧成遗骨(舍利)了。通过佛陀遗教可知,佛陀自己都不恋著无常之色身,更何况火化后形成的舍利。若世人通过供奉瞻礼佛舍利,能够忆念佛陀无上功德,思维世事无常之理,从而破迷除执,这才符顺佛意。

佛陀遗教及佛舍利所表现出的“诸法无常”,正是源于佛陀以智慧观察到的“诸法从缘起”。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三:

无常者,是有为行,从缘起。

“缘起法”是佛陀证悟“诸法实相”的关键,可以说是佛法的核心。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七〈象迹喻经〉:

世尊亦如是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

佛陀虽然涅槃久远了,但佛法却留存世间。后世佛教徒虽然不能亲见佛陀,但是却能直接学习到佛陀生前的言教。若能从这些言教中体悟到佛法之精髓,就等同于见到佛。《佛说稻芉经》:

今日世尊睹见稻芉而作是说:“汝等比丘,见十二因缘,即是见法,即是见佛。”

唐地婆诃罗译《佛说造塔功德经》:

尔时观世音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向所说,安置舍利及以法藏,我已受持。不审如来四句之义,唯愿为我分别演说。”尔时世尊说是偈言: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

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善男子。如是偈义名佛法身,汝当书写置彼塔内。何以故?一切因缘及所生法性空寂故,是故我说名为法身。若有众生解了如是因缘之义,当知是人即为见佛。”

对于佛法,佛陀更教诲后世弟子不能著相而求。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所以,“无常”即“缘起”,“缘起”即“佛法身”,见“无常缘起”即为“见佛”。那么,书写建塔供养佛陀所说的教法,就称之为“法身舍利”。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九:

印度之法,香末为泥,作小窣堵波,高五六寸,书写经文以置其中,谓之法舍利也。数渐盈精建大窣堵波,总聚于内常修供养。

因此,作为当世佛教徒,更应注重对佛陀“法身舍利”之崇奉。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四〈法师品〉:

在在处处,若说、若读、若诵、若书、若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须复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此塔应以一切华、香、璎珞、缯盖、幢幡、伎乐,歌颂、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若有人得见此塔礼拜供养,当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只有对佛陀生前所说之法,生起真正的信心,以正信引导正行,实践大乘佛法自度化他的菩萨行愿,才能更好的利益众生、服务社会,最终自我成就、功德圆满。这才是佛陀生前所希望的,真正意义上的供养佛舍利。

[责任编辑:马本州] 标签:舍利 佛教 阿难 崇奉 反思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