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搞笑?魏欣评老锣对“法海事件”的回应
编者按:日前,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的框框太多了》的文章。在这篇专访中,《法海你不懂爱》的作者老锣首次对“法海事件”作出正面回应。他认为:这首歌出来以后遭到了一些批评,我觉得是有点搞笑。佛教根本没有这种概念,去批评别人,让别人跟你道歉。宗教有它的好,也有它的坏。有的人为了宗教会做特别坏的事,会杀死别人,基督教在这方面就有很多不好的历史。《白蛇传》这个神话故事是中国的传统。如果真的有关系,那你要把90%的神话故事都删掉。和尚也是人,他们也有人不好的一面,这个都很正常。青年学者、经济学博士魏欣针对老锣的回应,为凤凰佛教撰文,阐发了一个中国人对文化自觉的思考及一个青年学子对文化自强的渴望。全文如下:
理性地处理问题(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法海事件”持续三月有余,从寒冬走向暖春,在冰雪消融,春竹拔节之际,回首望去,“法海事件”像一缕明媚光线,照进许久未曾开启的内省和理性精神的门扉。在庸俗横行、高尚落寞的时代,我们习以为常地把感性想要当成理性需要,把个人自由当成为所欲为的挡箭牌,把无所畏惧当成炫耀的资本,把文化思想贩卖给商品贸易。仿佛只要随波逐流,便没有的偏离航道危险。社会孕育了欲望的瀑流,更孕育了理性的清泉。此时我们鼓足勇气,拨开萦绕的迷雾,审视内心的欲望,看清所处的时代,选择做物欲横流时代中流砥柱,断流转道,从这里开始。
“强胜劣汰”不等价于“优胜劣汰”
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化产业化”正在逐步推进,其目的是运用市场机制,将文化事业做大做强,达到繁荣与弘扬文化的效果。与此同时,“文化商业化的黑手”也被裹挟其中。一些创作者将商业价值的追求凌驾于艺术追求之上,将严肃的精神生产变成了一般的营利活动,导致文化成为商业的附庸,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内涵,被肆意地扭曲和消解。
“法海事件”民意大讨论中,网友提得更多的一句话,就是“相比唱出《法海你不懂爱》这首歌,龚琳娜夫妇在亵渎行为遭到佛教信众抵制以后的一连串表现,更值得整个中国社会全面观瞻!”当时受其亵渎之风蛊惑的中国移动、格力空调、维他奶,虽然都曾无知犯错,但在佛教四众弟子呼吁之下,都在第一时间再三致歉并停止戏谑,而唯独龚琳娜老锣,摆出“誓要将恶行进行到底”的架势,日前以“中国的框框太多了”为题,作出对佛教信众的回应,将亵渎行为受到抵制的不满,上升到“中国框框多”的对中国的意见!
他声明:“法海有他的框框,遭到了一些批评我觉得是有点搞笑,佛教根本没有‘去批评别人让别人跟你道歉’的概念,宗教也有它的坏,和尚也有人不好的一面。”
我们不要求一位德国人懂中国文化,但至少要懂点德国文化,即使不懂德国文化,也至少要有点德国人的基本修养,比如对于犹太民族的道歉,这就是一种德国修养!如果连一点德国修养也没有,还要“做”中国文化,并要做到世界上去,这真是天下奇闻。中国人的睿智,就在于“看透你这张外国脸,明白你是什么人!” 对于不在德国传播而只在中国营销的“神经曲”,我们该警惕了!否则,此类恶果,将全部由中国人来吞咽!
戏谑佛教祖师的歌曲,其创作和演绎者,以“僧”与“爱”的元素作为炒作噱头,刺激受众猎奇式的消费心理,以扭曲僧人形象和佛教内涵为代价,换取受众的注意力,一时成为文化市场的“畅销品”。这种“作践文化而重愚乐”的畸形文化消费现象,乍看令人费解,实则有其成因。
当低俗品成为文化市场的主流,消费群体的精神素质和文化心态也会发生异化,一些消费群体会对低俗娱乐产生偏好甚至痴迷,使低俗文化的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者文化心态的异化,其必然结果是:一方面,庸品持续畅销,市场份额畸形扩张;另一方面,优品的市场份额日益缩小,导致文化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和质量。
庸品竞争力强,优品竞争力弱,这种“庸品驱逐良品”的现象,体现的正是文化产业中的“市场失灵”。当文化和艺术都以庸俗、浮夸的形式出现,而人们对此司空见惯并不自觉地沉迷其中时,文化也就随之被悄然改写了。“强胜劣汰”不等价于“优胜劣汰”,这是文化产业的特有的现象。
文化市场的“失灵”,需要“看得见的手”来纠正。值得庆幸的是,宗教界、学者和媒体人士以《法海你不懂爱》一歌的流行为着眼点,及时指出其所折射出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症结所在,呼吁大众从欲望的漫溢中清醒,为大众提点文化自觉意识,在商业浪潮中捍卫文化的根基不受摇撼,推动民族文化由沉寂走向觉醒,从而跨过寒冬走向暖春。
从“感性想要”走向“理性需要”
一箪食一瓢饮,在古时,便可竹杖芒鞋走天下。时至今日,我们并没有比古人需要的更多,却总嫌杯盏未满,珍馐不鲜。当我们理智薄弱,欲望超载,“想要”的声音总会特别高亢,而“需要”的理智声音则会特别沉默。
“想要”,通常是感性欲望所摄的范畴,而“需要”,则是道德理性所指的方向。欲望是感性的、冲动的,我们只要迁就这种自然属性就可以获得感官上的满足。然而人之所以为人,不仅在于具有自然性,还在于具有精神性的追求,两者兼备,才算得上是完整的人。前者固然重要,后者又岂容轻视?正是道德理性对于感性冲动的克服和纠偏,才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从而不为片面的感性和直接的欲望所支配,获得真正的人的品格。
时下,人们仿佛习惯在娱乐中寻找快感,从私爱中寻找慰藉。《法海你不懂爱》所推崇的“私爱至上”,试图将人的欲望超越一切理性约束,让人沉浸在一片看似无拘束的自由幻想中。然而假想式的快感一旦过去,剩下的却是内心的空虚,以及成为欲望傀儡般的怅然若失。欲望填补式的快乐无法给予我们真正的满足,而有节制的理性才能给予我们真正踏实的心境。放下私欲的束缚,从自律走向利他,才能成全个人的真正自由。
“法海事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正是这样一幅反映着飞舞欲尘的浮世绘。试图助长欲望泛滥的低俗文化,在全社会道义的制止声中落荒而逃,留下一片难得的清净,它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法海禅师这位古代智者的历史原貌,以及他在浮世中安贫守道、悲怀利生的精神。我们得以看到自然欲望之外,熠熠闪烁着人性的道德光芒。从感性的想要走向理性的需要,从欲望的发展到理性的节制,“法海事件”正唤醒大众的内省精神和道德理性。卸下过多的向外弛求,从内省的精神出发,社会进步的动力才会源源不绝。
从“无底线”到“有信仰”
“法海事件”触动着娱乐“无底线”时代人们的神经。什么都可被拿来娱乐,底线可被不断地突破,正因为人无所信仰,无所畏惧。在这个没有信仰却又欲望膨胀的年代,否定道德而专求自利的冷漠俯拾皆是,这让社会充满怀疑与不安。
有人将捍卫文化尊严的怀疑成利益的陷阱,于是退避三舍,明哲保身;有人将呼吁道德担当怀疑为自由的束缚,于是大加鞑伐,唯恐受限。有人在怀疑文化是否能突出娱乐化怪圈的包围,而隐忍等待;有人在怀疑文化是否能实现民族精神内涵的复归,而默默旁观。直到理性的思辨与质疑一次次扣问着人们心底的良知,怀疑渐渐退却,呼唤文化觉醒的坚定呐喊,汇作一股不竭的力量,响彻大众文化的天空。
由信仰而能生发自信,由自信而能建立信任。梁漱溟先生有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朴实而温润的言语,传达着在那庸俗横行而精英落寞的年代,他对于民族文化深深的信仰。无论是昔时的信仰彷徨,还是今日的信仰瓶颈,将信仰作为安身立命的土壤,都不是精神胜利法,而是一种理性的实践。这种来源信仰力量的实践,让自我不随物欲横流而将利他改为自利,反倒在物欲横流时做中流砥柱。当信仰的力量赋予人以坚毅的自信,人人都会用这份深信去取代怀疑,从自净其意到推己及人,将“推卸式的抱怨”改变成“无悔式的担当”,这个世界就一定会一步一个脚印地好下去。
以“法海事件”为契机,我们看到的是大众文化觉醒的心理历程,从怀疑走向坚定,从无底线走向有担当。自他世界不应是割裂的他体关系,而是真正相互关联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用信仰的力量来夯实道德和信任的基础,恰恰是社会最需要的。
从“西学东渐”到“文化自强”
“法海事件”,让我们把艳羡西方现代文明的目光,重新聚焦在东方文化的思想魅力上。歌曲的创作者,虽以其西方解构式的“幽默”一度走红,却引发一系列激烈的大众道德反思,以及为文化正名的高呼。
以解构和分析性思维见长的西方文化体系,注重科技领域的一脉独张,将作为手段的理性视为绝对,便不可避免地把人文理性和工具理性割裂开来。文化工业成为“机械式”的加工厂,人文精神与自然之道背道而驰,甚至引发了现代人的生存焦虑和文化危机。《法海你不懂爱》一歌,正反映了此种价值体系下的个体,在解读文化时,缺乏历史全局观的理解和文化深度的诠释。
西方文明也意识到了自身危机所在,其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以“后现代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思潮,开始对文化现状进行反思,转身之际却遇见老子。当此国际文化转折的当口,单纯“文化拿来”的时代已经逝去,“文化输出”与“文化拿来”平等交流的中西文化格局已铺开来,西方要学中国文化,中国人必须要知道,什么是中华文化,祖先的智慧在哪里,祖先希望我们怎样生活,当代人怎样生活才不会在世界文化价值观的交锋中被淘汰?“法海事件”中以明贤法师及学者们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全力推动了这些“再认识”,成为编制“中国梦”的文化层面进步的典型软实力!
老子与后现代主义在思想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春秋时代,中国文明同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转折。正当诸子百家依循文明演进步伐,为中国文化开拓新思路之际,老子却惊世骇俗地向人们宣告,人类文明越发达,道德越落后。老子对从三代到春秋近两千年的文明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批判,和如今后现代主义对西方两千多年来的文明所持之态度如前后辙。
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批判将“作为手段的理性”视为绝对,与老子一样对不确定性进行肯定,抵制超越信仰和道德的个人欲望膨胀。然而由于其未能与人本关怀相联系,因而不可避免地落入纯粹为否定而否定的虚无主义当中。
相较而言,老子的哲学思想则深刻得多。他在主张观“化”与“无常”的同时,还强调“逝而必返”,应当观“复”,应当认识道,顺应道。故而在认识世界不确定性本质的同时,还对人生价值和终极本质有着深切的关怀。他提醒世人,既应看到现实客观存在着的不和谐因素, 又必须看到社会整体上的和谐,因此不能失去对道德信仰的敬畏。
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便通过对于至道的体察,揭示人类文明中容易隐含的蔽垒,指出文化发展应当遵循的规律。这种主张普遍联系和整体概念的综合思维方式,能济西方文化分析思维之穷。中华文明具有全局观的思想洞见,正是其文化魅力与文化成熟度的体现,更会将全人类文明推向到一个新的阶段。承载千年智慧的历史文化,有足够土壤让我们扎稳信仰的根基,重建心灵的家园。我们通过大众在“法海事件”中的文化道德反思,在现实案例中深刻印证了数千年中华文明“以破邪而致正显”的智慧力量,印证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
从无节制的欲望需求,到有理性的文化复归,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就是民族文化精神振兴的开始。诚然,这一进步并不能代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貌,但是,在与宗教文明相关的进步方面,个人看来,“法海事件”显然是建国以来最伟大的、最具价值和最具标志意义的进步!这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所推动的“中国梦”里,最为感人的时代强音!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48小时点击排行
-
108497
1踏雪游少林 感受独特韵味 -
79486
2安徽黄山雪后惊现美丽“佛光” 令人叹 -
78537
3习近平会见星云大师:大师送我的书 我 -
77552
4雪中探访千年古刹南京栖霞寺 银装素裹 -
59620
5沈阳一商场惊现“风衣弥勒佛” 前卫造 -
48772
6素食健康:震惊 肉食背后的25个真相 -
47722
7合肥一楼盘开业请法师祈福 公司领导现 -
36646
8西藏“90后”活佛:用新潮科技概念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