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之人应从“闻、思、修”三方面用功
关于习定,一般人以为这是逃避现实的行为,其实不然。它是百分之百的心智培育。为什么因为定能发慧。在没有定力时,我们的心如同猿猴一般东瞧西望,无有刹那之安宁,日日夜夜都是乱骚骚的。所以无论做什么都是前作后忘,且常常还会感到不是昏沉就是掉举。遇到事理,则无能辨析其中的真伪所在。而习定,就是培养集中注意力、分析力、精进力、意志力,有情只有宁静的心境现前,才能如实地见到一切事物的本性。所以定并不是如同塑像一样,他是高度的心识功能。如果我们要为人民服务,可是没有智慧,没有定力,能办到吗所以佛教徒为了实现自己的四宏誓愿,必须倡导修观习定的法门。这从常远的观点来看,也并不是什么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更好的入于现实。因为要达到入世,必须先充实现前的认识,开发自己的正慧。如同国家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科各类的留学生一样,今天的付出,目的是为了将来得到更伟大的收入及效用。所以习定亦是如此,没有什么它义。
定:实际上亦包含着观在内。若行者只有定无观,那是非佛教徒所倡导的了。为什么因为定就是止,止只是止心一境,最终灭除前六转识,达到无想的境界。此定与真理及解脱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唯有外道才修此定,佛教是不提倡此法的。佛教所倡导的定,实际上是以观为主。观就是观照,是念念分明的,深刻的,观照万物的本性。从而导致其心灵的完全解脱,证得究竟的真理涅槃。此是佛陀亲自发明的一种修习法,它是根据观察、惊觉、洞照与亿念而作的一种分析法。但此法最初修习时,是不能用的,要等到定境现前时,才可用此观照法修习。怎样才能使定境现前呢最简单而普遍的方法就是忆念出入息法(数息观),用此法来系心不向外跑,等其数息观修成功后,再根据自己的习气去修各自所需要的观法。如贪心重的人要修不净观,瞋心重的人要修慈悲观,痴心重的人要修因缘观。其观是随白所习,各别观行。这里唯介绍一种五重唯识观,就是把唯识理作为修观的对象,从中遣障证真,达到解脱的目的。
1、遣虚存实唯识观:若从唯识三自性来讲,依他起性,就是生活中的事实,圆成实性,就是生活里面所含蕴的真理。现在我们生活不能与这实事实理契合相应的,就是遍计执性。遣虚就是遣除这无实质作用,违背事理的虚妄相,即廓清这主观的情见;存实是保存事相的真实法,就是把不背叛生活的事实,不背叛生活真理要留下。修观行者如何才能遣虚存实呢就是用观慧的功力,推求观察心识所缘的一切法时,了解到虚妄的就排除它,了解到真实的就留存它。若能如理观照,当下便知一切法皆是唯识所变,如幻如影,根本没有什么实体可得,即刻不起我执和法执,便达遣虚存实,悟入唯识之理。
2、舍滥留纯唯识观:舍滥是舍去滥乱之法,留存纯正之法。在初观中,虽然已经能够初步认识到法中的虚妄部分和真实部分,但心识缘法的过程,是以能缘之心(见分)对所缘之境(相分)进行分别的,其见相二分都是识体所变现的,属于依他起性。只因为我们的智慧有限,不能透彻的认识它是缘生的,往往会把这识体所变的“相分”与外境(遍计所执的我法等)混淆起来,比附等同,遂之又反转成执。为了防止此患,所以于初观的基础上又立此观。把识所变的所缘相分境舍掉,只留下能缘内心的见分。可是我们必须明白这是为了使人们不着外境而专意的观照内心,才舍相分的。并不是相分也如我法一般非有。
3、摄末归本唯识观:唯识宗是用见分、相分、自体分来表述心识的功用。相分与见分是依识体而现起的,故称见相二分为末,自体分为本。因为见分与相分是互相对待的,所以若有见分生起,必定就有相分存在,现在相分既舍,见分还能存在吗故见分亦不起了。又因在凡夫位中,见相二分每当出现,必然会生起对法的虚妄分别,所以心内一定要产生许多的妄执烦恼。这样就对心一境性有所障碍,为此,观行者须把见相之末摄归于自体。
此就是摄末归本的意趣所在。
4、隐劣显胜唯识观:前三观已经把外境遣除了。见相二分亦摄收于心体内,现存下的唯有心王与心所。心王是起主导作用的精神主体,心所则是辅助心王的心理活动。行者在观法的过程中,心王的势力强于心所;其心王是总观一切的现象,而心所则是侧重于辨别境的细察,且心所的类别甚多,有善恶等性的差别,其染心所常常还能染污干净之法。因此,心所较心王,则是散乱纷扰。凡夫智浅,定力不足,在缘法的过程中,如果多起心所,必然会趣于染边。这样,就不利于习定修观的目的,所以在此依仗隐劣显胜的方法,就把心所隐伏下来,只突出心王的胜用。仪之归居于一心净念。
5、遣相证性唯识观:遣,是泯遣隐伏,令心识不起分别。与前面“遣虚”的遣义不同。性:是无差别的法性,即真如实性。相:就是事相,是指依他缘起的法相,亦就是唯识相,如八识自体,六位心所,所变见相,都是唯识相的范畴。此相虽然都是阿赖耶识中的诸法种子所显现,但毕竟都是因缘所生,属于幻有。在世第一心后,不冥相归性是不利于观行者引发无分别的根本智的。因此,这些依他起的事相只有分别一一的造伏,才能彻证圆成实性,即证真实理体。
以上五观是由浅入深,即从总观粗相开始而进入别观细相的。最后归一念平等清净心而入唯识实性。此渐观修习之方法,虽然分为五层,但五层并非绝对之别,它们都是同依别境慧而起的观照,是实归一体而开为五层的方便。若对纯熟利根者来说,是没有什么次第分别的,悟一即五,通观圆融。一个修行者若能成就此五观,就能息灭一切的妄为,达到主客观统一的清净自在之境地。如果人人都能得此成就,那么诸类苦恼皆共远离,人间净土,则处处可见。
1
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8小时点击排行
-
108497
1踏雪游少林 感受独特韵味 -
79486
2安徽黄山雪后惊现美丽“佛光” 令人叹 -
78537
3习近平会见星云大师:大师送我的书 我 -
77552
4雪中探访千年古刹南京栖霞寺 银装素裹 -
59620
5沈阳一商场惊现“风衣弥勒佛” 前卫造 -
48772
6素食健康:震惊 肉食背后的25个真相 -
47722
7合肥一楼盘开业请法师祈福 公司领导现 -
36646
8西藏“90后”活佛:用新潮科技概念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