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附近的雕凿壮举
太原天龙山石窟(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山西省太原市,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特别是在中古时期,许多帝王都是在这里成就了自己霸业,进而一统天下的。公元532年,身为大丞相兼渤海王的高欢,在晋阳(即太原)设立了自己的大丞相府,总揽了北魏的朝政大权,从此确立了太原在高氏集团政治上的特殊地位。以后,东魏、北齐两朝相继在邺城建都,而晋阳则以陪都地位继续作为皇室主持政务的重要所在地。在这一时期内,高氏集团中的宗室显贵以及佛教僧侣们频繁地往来于邺城和晋阳之间,他们不仅沟通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掀起了太原地区弘扬佛法的热潮。
高氏集团中的主要人物都笃信佛教,他们不仅在国都邺城地区狂热地大造石窟寺院,还在两都来往的交通要道上,乃至太原及其周围,建起了一系列的寺院和石窟,使太原一带的佛教得到了迅猛地发展。天龙山石窟群,就是环绕太原石窟群带中最著名的一处。
天龙山石窟,坐落在太原市南约40公里的天龙山,共有25所洞窟,分布在这里东西两峰南坡峻峭的山腰间,自东向西排列着。其中东峰12所,西峰有13所。这一带林木荫茂,风景宜人,高欢最早看中了这个地区,并且建造了一所避暑离宫。到了北齐时期,高氏皇室又在避暑离宫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天龙寺。据明朝初年编修的《太原志•太原县》中记载,在这座寺院中有北齐孝昭帝高演执政时期,来自并州(今太原市西南)定国寺的和尚建造石窟的铭文。这个定国寺,是东魏时期高欢建造的一所寺院,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当年天龙寺的工程,一定与北齐的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开凿在山崖间的石窟,也应该是这些寺院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龙山石窟造像(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西风瘦马)
位于天龙山东峰的第2、3窟,是东魏时期开凿的一组左右毗邻的小型洞窟。它们的窟室空间都是2.5米左右见方,覆斗形的窟顶,在四壁前面设置回字形低坛,在正壁与左右侧壁上各凿一佛龛,内雕坐佛和二胁侍菩萨立像。比较特别的是,正龛的主佛是结跏趺坐,而侧壁龛内的主佛都是倚坐的姿势。壁面间还有一些浅浮雕装饰,分成上、中、下三段排列:上段千佛,下段是世俗供养人,中段佛教题材有维摩诘居士、文殊菩萨、供养比丘、释迦太子在树下思维像等。窟顶的正中雕着莲花,而在四个坡面则雕出飞天。其中的佛和菩萨的面相都是清秀的,佛的身上穿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虽然表现出了浓厚的北魏末年人物风格,但已经不显得十分消瘦了。第2、3窟之间的崖面雕凿了一通石碑,这是沿袭了云冈第二期石窟以及龙门宾阳中南洞在双窟间立碑的作法。同样从这两所窟的内部构造中,我们也能看出它们对龙门宾阳中洞以及皇甫公窟一类石窟作法的继承。其实,天龙山东魏时期的三壁三龛式洞窟,也正是从龙门北魏晚期的几种佛殿窟综合发展来的。
天龙山北齐时期的洞窟有第1、10、16窟等,规模都比东魏石窟略大一些,但在形制与内容布局基本承袭了东魏的作法:平面都是方形的,也是三壁三龛式。所不同的是,它们的窟前增加了仿木构建筑样式的前廊,这样就形成了一座座直观的崖中殿堂了。窟门的两侧一般刻着金刚力士或天王像,窟室低坛的侧面正中是两只蹲狮共捧香炉的形象,它们的两则雕着神王或者伎乐人物。第1窟的造像是以倚坐的弥勒佛居中,第10窟位于正壁龛内的是释迦与多宝佛并坐像,第16窟三所龛内的主佛都是结跏趺坐式的,但它们所反映的都是三世佛的题材,只不过是分别突出了未来、过去、现在的佛祖。北齐这三所石窟中的佛、菩萨和弟子的形象,都是面相浑圆、身体健壮的,它们的服装表面只刻出了很少的衣纹,这种造型风尚,与我们在邯鄣响堂山石窟中看到的相同,都是北齐国特有的艺术面貌。
我们先暂时离开天龙山石窟,到太原一带的其他地方去看看。
在太原市南郊区晋祠镇西北约3.5公里的龙山南坡山腰间,坐落着姑姑洞石窟群。这一带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现存的石窟主要有三所,呈上下分布在突起的大岩石上,都是面向南方,分为下窟、中窟和上窟三部分。它们的东面还有一身摩崖大佛,西面有三个崩毁殆尽的残窟。
姑姑洞的下窟,是一所3米见方、覆斗形顶的中心塔柱窟,塔柱的四面都开着一所装饰成宝帐样子的佛龛,龛内原先都有坐佛和胁侍立像。窟室的左右壁都开着两所对称的佛龛,而在后壁上则排列着三所佛龛。这些龛内有的雕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像,有的只雕一身立佛像。这所中心柱窟的塔柱后面不像响堂山石窟那样凿成了过洞式,四面顶部的高度都是相等的,这方面可能与直接继承巩县石窟那样的作法有关。中窟和上窟都是方形平面、覆斗形顶的三壁三龛式小型佛殿窟,中窟的规模略大一些,这种结构形制与天龙山的东魏、北齐石窟是大体一致的。它们龛内的雕像都是坐佛和二菩萨二弟子立像;中窟正壁大龛两侧下方还分别凿出了一个圆拱形浅龛,龛内都雕了一尊手持三叉戟的神王立像;同样,在左右侧壁外侧的下方,也凿出了大小相当的神王像龛。中窟前壁窟门两侧,分别雕着立菩萨像和骑象的菩萨像。这三所洞窟里的佛与菩萨等像,都具有天龙山北齐石窟那样的造型风格,所以,它们都应该是在北齐时期制作成的。
姑姑洞石窟的那尊摩崖大佛像,雕凿在一所敞口露顶大龛内,仅头部就有1.8米高,通身的高度可能有十多米。这尊大佛头顶上的肉髻是低平的,并有着丰圆的面相,这些特点仍与北齐风格很接近。唐代和尚法琳在《辩正论》里曾以提到;隋炀帝杨广在并州造了一座弘善寺,又在龙山的崖间雕造了一尊阿弥陀佛坐像,约有40米高。地点相互符合,但我们还不敢断定这尊大佛就是杨广造的。
在晋祠镇西北约5公里的悬瓮山瓦窑村西北山坡崖面上,坐落着瓦窑村石窟,与姑姑洞石窟相距大约有1.5公里。它们是东西并列着的三所小型洞窟,规模都不太大,都是近似于方形的平面,覆斗形窟顶,三壁三龛式的形制。在内容布局、造像风格等方面都与天龙山、姑姑洞的北齐石窟有着共同的时代特点,只是在造像的组合上略有繁简而已。这三所石窟的东壁帐形龛中都雕着交脚坐的弥勒菩萨像,同样与其他两龛内的坐佛像一起构成了三世佛的题材。
山西省的左权县,位于山西东部太行山的西麓腹地,它的东部与河北省的武安县、涉县接壤,是北朝晚期由太原通向邺城的交通要道之一。左权县境内的石佛寺石窟和高欢云洞石窟,就是在这种东西两都之间密切交往的形势下开凿出来的。
石佛寺石窟,位于太原东南方左权县城西3.5公里井沟村西南500米的山坡上,是南北毗邻的两所石窟。它们在内部构造上有些不同。第1窟是略呈方形的平面,覆斗形窟顶三壁三龛式,在三壁前部设置了倒凹字形的低坛,是比较典型的东魏石窟;第2窟的平却略呈倒梯形,人字披形的两面坡窟顶,也是三壁三龛式。两窟的内部都是2.5米左右见方,规模都不太大。第1窟在造像的布局方面与天龙山东魏开凿的第2窟有些相似,也是在中心龛内雕主像,而将胁侍弟子和菩萨像安置在了龛外的两则。这里三尊主像的配置是比较特殊的,正壁是结跏趺坐佛像,左右两侧壁龛内分别是半跏坐的思维菩萨像和倚坐的弥勒佛像。这些人物的造型与服装特点,也与天龙山第2、3窟基本相同。第2窟内的布局虽然与第1窟很接近,但在造像上却表现出了许多唐宋时期的特点。因此,第2窟可能是到了唐宋时期仿照第1窟的作法开凿出来的。
在左权县城东南20公里处,有一所规模颇为壮观的石窟,开凿在山谷北面陡直的峭壁间。石窟的外立面雕成了仿木结构的前廊形式,面宽达13.8米,进深2.3米,高度约有9米。前廊的前部雕着四根八角形立柱,使外观构成了三间仿木建筑样式。前廊的上方有三个明窗,窟门装饰着尖拱形的火焰门楣,有着火焰宝珠装饰的门侧立柱,这些造型和响堂山石窟很相似。它的主室却没有如期完工,因而没有发现任何形象雕刻。这所洞窟被当地人俗称为“高欢云洞”。清代雍正年间编修的《辽州志》上记载说:这个“高欢云洞”,相传就是东魏的丞相高欢建造的避暑宫。说法虽知不切合实际,但像这等规模的石窟工程,是可以和北响堂山石窟中的北洞相媲美的。也只有像高欢父子那样的显赫人物,才有能力去经营它,这点应该是没有疑问的。致于它的中途辍工,很可能与某种政治形势的突变有关。
在高氏集团经营晋阳的时代,还有两项巨大的佛教艺术作品也值得提一下,它们就是太原近郊的龙山童子寺大佛和蒙山开化寺大佛。
据有关史书记载:公元556年的一天,冀州的宏礼禅师游化到了龙山脚下,忽然看见了五色光明云从地面升上了天空,照耀四方。在五色光明云中,有四位童子正坐在青莲座上游戏玩要。突然,只听一声巨响,震动大地,山崖上的巨石纷纷崩落了下来,一尊巨大的阿弥陀佛像在崖间出现了。远近的佛教信徒们听到了这个惊人的消息后,都来到这尊大佛像前焚香祷告,据说还经常出现神奇灵异的事情。宏礼禅师将这些情况记录了下来,上报北齐朝廷,请求在大佛显身的地方建造一座佛寺。寺院建成以后,就取名叫作童子寺,以纪念童子们预示的瑞应与吉祥。禅师满怀恭敬的心情,依靠着山崖雕造了一尊高约52米的阿弥陀佛像,两旁还雕出了观世音和大势到菩萨,身高也有约36米多。这三尊大像遗迹仍然存在着,只是它们的身体表面已经遭到严重风化,大佛头也不知丢失何处,昔日辉煌壮丽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北史•齐本纪》里讲:北齐后主高纬在晋阳西山雕造了一尊大佛像,有60多米高。这里的法事活动一夜可以燃油万盆,明亮的灯火照到了皇帝的宫廷里。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大佛像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在公元559年左右雕凿成的。不论哪一种说法正确,我们都可以确定这是一尊北齐时代的佛像。这尊巨型佛像就坐落在蒙山北峰开化寺西北1公里的大肚崖前,原来是露顶开龛,头的上半部和上肢部分已经崩落了,双腿是倚坐姿势,应该是一尊倚坐的弥勒佛像。在河南浚县东南大阫山的东麓,也有一尊北齐时代依山雕造的倚坐佛像,约有27米高。可见北齐的佛教艺术很具有雕凿大佛的传统。特别是蒙山的大佛最为宏伟,当年也最能体现出北齐皇家的艺术风范。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天龙山石窟去看一看,因为那里三分之二的雕刻艺术,都是颇富盛各的唐代杰作。
唐代的天龙山,是它的开窟造像的鼎盛时期,为我们留下了15所洞窟。它们的形制以方形平面覆斗顶的三壁三龛式为主,其次还有马蹄形平面的列像窟形式。有的窟前立面也雕成了仿木构建筑的样子,窟门的两侧一般有金刚力士把守。西峰第9窟,是唐代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一所,居于天龙山石窟的中心位置。第9窟的前面原来建造着三重檐的高阁,内部分成了上下两层:上层平面呈凸字形,正中雕着一尊7.55米高的倚坐弥勒佛像;下层的正中是一尊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它是佛教密宗所尊奉的观音的一种变化像,两侧分别是乘象的普贤菩萨和骑狮的文殊菩萨。
天龙山的唐代雕刻像,都有匀称丰腴的体格,肌体表现出了柔软而富有弹性的感觉。特别是菩萨像,无不具有自然的姿态,变化丰富多样,在面部还刻划出了宁静冥想的神情,显示了唐代雕塑艺术中的高超技艺。
令人遗憾的是,天龙山石窟精美的佛教雕刻作品,包括上面老照片中的作品,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遭到了日、美等国一些人的严重破坏,有150 多件雕刻被劫往国外,散失在日本和欧美各国。现在,已经在世界各地找到47件天龙山的雕刻,其中大部分是佛头,有29件可以确认出是从天龙山的哪一所洞窟中凿走的。这是历史给当代中国人造成的损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8小时点击排行
-
108497
1踏雪游少林 感受独特韵味 -
79486
2安徽黄山雪后惊现美丽“佛光” 令人叹 -
78537
3习近平会见星云大师:大师送我的书 我 -
77552
4雪中探访千年古刹南京栖霞寺 银装素裹 -
59620
5沈阳一商场惊现“风衣弥勒佛” 前卫造 -
48772
6素食健康:震惊 肉食背后的25个真相 -
47722
7合肥一楼盘开业请法师祈福 公司领导现 -
36646
8西藏“90后”活佛:用新潮科技概念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