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大石坝摩崖造像 晚唐遗韵今犹在

2012年07月04日 08:27
来源:广安在线 作者:张国盛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大石坝摩崖造像(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大石坝摩崖造像以其生动的造像特征、较高的文物价值,经广安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随后,在全市揭晓的“广安十大新发现”评选活动中,大石坝摩崖造像亦榜上有名。2010年7月中旬的一天,我随广安区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一道,去现场观瞻大石坝摩崖造像的庐山真面目,并尝试着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从观塘镇政府出发,车辆沿着平坦舒适的水泥公路前行,不过20分钟时间,我们便来到了紧邻渠江之畔的七河村5组。在前边引路的观塘镇文化干部张高刚带着我们往水泥公路旁的斜土坡上爬了上去。土坡上根本没有小路的痕迹,在齐腰深的茅草丛中,我们相互照顾着,顺着陡峭的坡道往上攀登。

爬坡的间隙,我不断地向上张望,期盼着能在头顶的巨石上早一点看到摩崖造像。爬得越高,这种想法就越强烈。这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我不顾疲劳和危险,抓住茅草根和树枝,慢慢地朝前移动着步子。当我们费尽力气登上半山腰上的一处平台后,摩崖造像终于出现在了眼前。

在高高耸立的一处巨石中间,共有两龛摩崖造像。从东北向西南方向看过来,第一龛内有4尊造像,龛制平顶。区文馆所所长李光军测量得出,龛高0.8米、宽0.8米、深0.3米,距地2.3米;龛内塑有两佛两力士,佛像高0.6米,宽0.4米,力士像高0.36米,宽0.27米。由于该龛不够深,所以佛像力士全身风化较严重。不过,在佛像身上仍能看出所穿衣服的纹理,以及残留下来的矿物质蓝色颜料。第二龛为主龛,龛制平顶,龛高1.8米、宽1.75米、深2.06米,距地1.3米。此龛又分为内龛和外龛。内龛造像内容为三佛题材,共有七尊造像,最中间一尊是端坐在须弥座上的佛教祖师释迦牟尼,左右两旁各配有一名站立着的弟子,龛侧有两尊盘坐于莲花宝座上的佛像及两尊站立着的胁侍菩萨,除两名弟子头顶是圆形的佛光外,其余头顶均为火焰形佛光。经测量,释迦牟尼佛像高1.1米,宽0.49米,坐台高0.34米;左面弟子像高0.8米,站台高0.06米,右面弟子高0.7米,站台高0.17米;释迦牟尼左面佛像高0.64米,莲花座台高0.4米,宽0.47米,右面佛像高0.63米,莲花座台高0.38米,宽0.49米;左面胁侍菩萨高0.89米,站台高0.12米,右面胁侍菩萨高0.89米,站台高0.11米。虽历经岁月的洗礼,但内龛造像均保存较好,造像面形丰润慈祥,表情生动自然。内龛门楣是该处摩崖造像的又一重大看点。龛楣总体呈黑色,蓝、黄两色点缀其间,色泽较为鲜明。龛楣上有精致的花纹、图案,看起来富丽而华美,整个龛楣就像床檐上吊着的床幔一样,衬托着龛内的造像,使之更添几分宗教神秘色彩。外龛右侧立着一尊菩萨,龛高0.51米,高1.3米,深0.14米,像高1.68米,宽0.51米;外龛左侧有清乾隆年间的题记,刻字内容已难细辩。

李光军所长介绍,唐代佛教造像,在北方中原地区多为石窟造像,而巴渝地区则以摩崖龛造像为主,流行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及力士等组合的五尊、七尊造像。大石坝摩崖造像是唐代佛教文化在川东地区复兴、活跃和广为传播的证明,从体形上看,较之盛唐时期石刻艺术的丰腴程度而言,更显苗条一些,当属晚唐时期遗留下来的石刻艺术作品。该处造像采用民间工艺手法雕刻,做工细腻,线条流畅,形象敦厚祥和,是川东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摩崖造像。整个大石坝摩崖造像,工匠师们充分利用岩壁和地势,通光、排水以及造像的朝向、选址等,均科学合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为研究该区域造像艺术和宗教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材料。

大石坝摩崖造像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在看到它的第一眼起,我便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直奔到摩崖造像前面,认真看了起来。想起广安肖溪冲相寺众多石刻在文化大革命中受损严重,尤其是那些佛像的头颅已不再存在,再看看眼前保存尚完整的摩崖造像,怎能不令人心生惊喜?或许,是渠江岸边的大石坝地势险要,使摩崖造像在“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中逃过一劫,所以,时至今日,大石坝摩崖造像隐匿在半山腰中,“养在深闺人未识”,若不是观塘镇文化干部及当地老者带路,我们根本不会知道在这里还潜藏着晚唐时期珍贵的摩崖石刻。或许,是七河村村民心中对佛像崇敬虔诚至深,那时,他们成功地阻止了对摩崖石刻的人为破坏,才使得这一宝贵财富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