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触与研究造像量度近十年了。初皈佛门,到各地参学,看到待修的庙宇断壁残垣,法像残旧破损,又见新造佛像多耗去巨资而不如法,真是痛心疾首。受菩萨戒时,我便发下大愿:“天下有一寺一庙一殿未修建完善者,誓不成佛。”遂浪迹萍踪,参访南北方庙宇,做进一步考查,并全身心地投入对佛教教义与造像、贴金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赵朴初先生、净慧法师、宝菡法师及吴立民老师的教导与鼓励,又有各地大德善知识及学者作我精进的增上缘,使我有了一些进步,在此,谈些体会供养法界同道,并乞指正。
一、有相与无相
世人多知佛教被称为“空门”,常常讲“四大皆空”、“诸法空相”,这样,便造成一种错觉,既讲空,就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要。记得有人写文章曰:“佛门讲四大皆空,但某出家人还穿皮鞋。”似乎一讲空,连衣服、鞋袜也可不要了。
法源寺藏木雕观音像(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
还有一位知名人士,曾写信大骂我“画佛像骗人钱财”,并说了很多失身份的话。他主张,既然谈空,就不能供奉佛像,只能书写佛的四句偈加以供奉。可是,君不见四句偈也是一种文字相,仍然落在“有”边,并不是“空”么?那么,到底什么是“空”呢?很多大德着了厚厚的书谈空,在此,不可能一一引用,《心经》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原来色即是空,五蕴(色、受、想、行、识)都是“空”,一念颠倒,“空”即是色,有了正思维,色即是“空”,理解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就会理解“空”。在藏文经典中,亦如此解释,我们看一件衣服,是上衣、裙子……什么颜色,什么款式,什么民族……分别得清清楚楚,而佛看到的是纤维,或是元素,是宇宙及事物的“元”,是本体。所以这“空”,不是空空,顽空、真空。故《造像量度经》序曰:
“或问,佛有相耶?答:佛有相。问:佛无相耶?答:佛无相。问:佛有相之中无相耶?答:然。问:佛无相之中有相耶?答然。问:如何是佛有相?答:众生有相,佛焉无相?问:佛相众生相一耶二耶?答:不一不二。问:如何不二?答:佛以沙劫熏修,百千万行,相好庄严,圆成果海。众生旷古无明,性天未朗,所行所感,不出六道,故不一也。问:如何是不二?答:佛言,我昔曾为虫来,未成佛时,何异众生?今众生之中,忽然大悟,已有佛性,于生死海中顿超觉岸,前佛后佛而无间焉,故无二也。问:如何是佛无相?答:佛未出世,相从何生?问:出世后如何?答:镜花水月。”
故宫博物馆藏玉雕飞天像(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
故众生执有而成为“病”,诸佛便以“无为药”而治之。“空”的概念,不是顽空,而是要破“执有”、“我有”诸暗,空即是色,为了普度众生,还是要入世,从“有”与“色”的桥上走过去。佛说的“法”是渡到彼岸的筏,空到连筏也不要了,便没有办法到彼岸去。如果我们对一个文盲老太太去谈空,要她学丹霞禅师,将佛像劈来烧火,她不喊“罪过”才怪。故寺庙、佛像都是接引众生的方便,是“因我礼汝”这四个字,南怀瑾先生解释说:“因为我的形象存在,你起恭敬心拜下来,那个像是一个代表而已。你这一拜不是拜我,是拜了你自己,你自己得救了。”(《金刚经说什么》)众生根性不同,解空者几人?若以佛教是空门,便日日坐在荒野上谈空,不修建寺庙以储僧宝,不造佛像来接引众生,佛教还能存在否?
色即是空,受想行识亦都是空,空而不空,故应修庙造像,为不同根性的众生设置诸多的方便。
作者:王惕 编辑:闫秀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