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的佛教艺术(组图)
2010年08月06日 08:57《现代佛学》 】 【打印共有评论0

自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也同时传入中国,在中央亚细亚与印度的交通要道上,古来营造了不少石窟,其中优美的造象与壁画,保存至今,放射出灿烂的光彩,例如高昌的壁画,敦煌千佛洞的壁画和塑象,大同云岗和洛阳龙门的雕象等等,这些著名的佛教洞窟艺术,都是世界所熟知的。它和印度的阿旃陀一样,已经成为世界的宝贵艺术遗产,有不少专著去研究,这里更无需介绍。但近年中国西部又发现一处宝贵的麦积山石窟群,它和敦煌云岗等处同样的重要,现代佛教艺术研究者足迹多未曾到,因此向大家做一个简要的报道,并把它的艺术价値,做一些分析。关于佛教艺术的这个新的发现,应该是使人深感兴味的。

在解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对于保护、修复和发扬佛教的文化艺术古迹,尽了很大的责任,在1953年7月,中央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继甘肃省永靖县炳灵寺石窟调查之后,又组织了一个勘察团,动员了许多美术者考古专家、画家、雕刻家、测量人员,到麦积山石窟去作研究和保护整理工作。麦积山石窟,是在中国西部甘肃省天水县的东南,距城四十五公里,是秦岭山脉的西端,紧接着原始森林区的边缘。从天水县城出发,过马跑泉、甘泉镇约35公里比较平坦的地带,就进入麦积山峡口,缘山溪再走10公里的山路,就看到了危峰耸立的麦积崖。这个形象奇特的山峰,从西面看过去,山头略带圆锥形,上端比底部大,正象农村收获后所堆积的麦秸。农民们从很早就叫它麦积崖。大约在1500年前及其以后的历代王朝,在山腰里修凿蜂房似的龛窟,又在窟外悬壁上建筑起飞阁天桥。就在这样一个巨大的辉煌的创造里,我们的古代劳动人民,表现了绝顶的勇敢和智慧。他们所成就的佛教艺术,让世世代代的信仰者,来顶礼瞻拜,一直到今天。

麦积山石窟(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

当朝山人走近麦积山,就看到土红色的崖顶上立着一座小塔(崖顶到地面最洼处,垂直距离是142公尺,塔高9.4公尺)。在半山腰里密布着各种大小的龛窟,上下分层横列。由于数遭地震,还可以看到龛窟成片的崩塌的痕迹。在断崖上面有很多橛眼,可以推想当年在石窟的外面,依悬壁所建筑的满山重楼复殿,飞桥栈阁。经过悠久的岁月,这些木建筑如今都已毁坏。在1953年7月麦积山勘察团到来后,依靠当地木工们的勇敢,使十二层龛梯,逐渐悬空修复。再将许多世纪不通人迹的洞窟,没胫的鸟粪,扫除干净,这些宝贵的古代佛教艺术,才重新显现于世。

关于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历史,只有散见的材料,并无系统的记载。据公元十世纪五代人所撰的玉堂闲话所说:“麦积山的石窟造象,是从四世纪末年,后秦开始,经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六代继续修建的。从平地堆积木材,达到岩巅,在上面雕凿龛窟神象,施工既毕,拆去木材,然后造梯架险而上。”这记载说明了它的营造方法和经过。据梁高僧传玄高的记载,在公元四世纪末到五世纪初,麦积崖已经是兴盛的佛教中心。现在西崖第127号窟内发现有“洛阳沙弥法生造龛碑”一块,石虽残缺,文字不全,尙存有大魏的年号,约为公元六世纪物。其次是北周大都督李允信为他的祖父造七佛龛,特请当时的大文学家庾信,写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原文载在庾信集中。这个石刻,当五代时还在,后来损失。在西崖第115号窟里,曾发现了在佛座上有墨书的发愿文,有大代景明三年(公元302年)的年号,从这些残存的记载中,虽不能推定石窟造象最早的营造年代,但在北魏以来,这里已经是一处佛教的胜地,是可以肯定的。

从麦积山石窟艺术的风格上,把它和其它的佛教艺术中心,如敦煌、云岗、龙门、永靖炳灵寺、南北响堂山等处的艺术风格来做比较,来认识麦积山石窟艺术在不同时代作风的区别。各时代艺术风格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不断在发展,在转变的过程中。前代的不断演变,是为了准备着后代风格的形成,而又继续发展下去。在魏的晚期可能已初见隋唐萌芽。也可能个别的隋代塑造还在沿用西魏和北周的手法。尤其西魏和北周两代都很短,一共才四十几年,但是北周和它以前的作风是有些不同的。所以我们就把西魏归入魏晚期的范围,把北周作为魏和隋唐之间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也并不是没有特征的。我们所认识的,魏代造象和壁画是继承了汉晋风格。特别在造象方面,中国型的传统和所受印度犍陀罗、笈多风格相并存。在这个阶段,无论是民族形式的传统,或者外来形式的影响,都表现得挺秀朴素、雄浑有力、神态生动。但是在时代的推进中,雄健的作风,逐渐变得更加细致、婉丽而多姿。在这个阶段的艺术,已经有了新的迈进一步的因素。在发展的过程中,经了这样一个为时不是的、旧的抛不掉、新的未成熟的阶段,然后又转向宏伟富丽的隋唐艺术作风的新格。

麦积山石窟艺术的主要部分,就是西魏到隋唐时期(公元六世纪至九世纪)的成就。十世纪以后,也续有修造,但都不是最重要的。麦积山石窟曾经有过几次兴废,也留下被自然损毁的现象。根据各种记载,可知每次大规模修建复兴,主要是在一个封建王朝盛世的开始,毁在一系列的地震,或一些变乱之际。统计自从公元六世纪初开始,直到十八世纪,有过八次间隔的系列的大小地震。从西魏文帝(公元535—551)再修崖阁,重兴寺宇起,直到清代乾隆(公元1736—1795)重修麦积山的佛寺,其间有隋文帝(公元589—604)的大规模修建和造象,初唐(公元七世纪)和宋(公元十世纪),都留有优秀的作品。元代(公元1280—1367)有过四次大地震,这里没有发现元代的代表作。到明(公元1369—1661)、清(公元1644—1911)两代的装修,都有明确的题记在墙壁上。经过这样一毁一修,在崖壁上有先后刊凿,重迭妆銮。壁画也有表里几层。往往有窟是魏建,画是明重绘;有的魏代壁画,宋代塑象,也有较晚造的摩崖大佛象,下面压着早期的壁画。这些错综复杂的情况,是与云岗、龙门等处佛教艺术不相同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常任侠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