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罗汉朝毗卢:少林寺千佛殿暨壁画考
2010年08月02日 09:13《少林寺》 】 【打印共有评论0

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次重修。《重修千佛殿记》形容第三次重修后的千佛殿是“翼然焕然,较旧制更廓然改观焉”。“廓然”意为空廓、空旷,可以断定此时千佛殿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我认为,第三次重修重点是将殿内贮存大藏经的经设施撤移一空,并转移到法堂。自此,千佛殿便从原先的“藏经阁”变为纯粹供奉毗卢佛的佛堂了。依据为:清《少林寺志》“法堂”条记:法堂,在大殿后,五楹,为高僧说法处。乾隆八年奉颁藏经,贮内。又,“鼓楼”条:鼓楼,在六祖殿南,东向,旧为转龙藏,雍正十三年改称鼓楼。高与钟楼齐。“转龙藏”为可以转动的、塔形的高大贮经设施;少林寺钟楼鼓楼形制高大,为全国之冠,就因少林寺鼓楼曾为转龙藏阁之故。明万历间周梦《嵩少游记》:“迟明启行,僧以余独未观轮转藏也。复止往观之。伏数人于下,藏为一。”余指问僧:“此将法华转,抑将转法毕?”即指此。据元初塔铭资料显示,少林寺转龙藏阁创建于元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大藏经版本为杭州路大普宁寺大藏经。“普宁藏”始刻于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至元二十七年完成。当时少林寺住持月岩永达闻讯后,即派僧人远赴江南迎请,并创建转龙藏阁,为当时少林寺内一大盛事。联系“乾隆八年奉颁藏经,贮于法堂”史实,依常理推断,“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称(转龙藏阁为)鼓楼”,废转龙藏,说明转龙藏设施已损坏,故转龙藏之藏经,当最先移贮于法堂,然后,法堂又贮乾隆八年(1743年)所颁藏经。乾隆四十一年(1775年)重修千佛殿时,又移贮千佛殿藏经于此,这样,法堂同时又成了“藏经阁”。此种格局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1928年,法堂毁于火厄。1992年,法堂按旧制重建,功能仍循旧不变,既为法堂,又为藏经阁。

登封少林寺千佛殿《五百罗汉朝毗卢》(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

关于千佛殿壁画。千佛殿壁画绘制在大殿三面山墙上,高七米五,长四十二米,面积约三百二十平方米。壁画主题为“五百罗汉朝毗卢”,围绕殿内所奉毗卢佛展开的:画中五百个罗汉,有合掌,有捻珠,有托钵,有扛铲,有挠痒,有赏画,有降龙,有伏虎,……被描绘得千姿百态,神情非常生动;各壁皆以云气、波涛图案将人物分成上、中、下三层,各层人物又被有机地划分为各个组合,各个组合多者十八、九人,少者仅二、三人,富有情节性;而各个组合之间又相互呼应,使整幅壁画显得既有变化、又有条理,确是一幅构图严谨、气势礴之作,国内亦不多见。可惜此壁画未署作者姓名,亦未标出创作年代。过去曾传为吴道子所作,当然这是溢美之词而已,但不会出于一般的民间艺人之手。

殿内供奉的毗卢佛铜像,高三米,结印跏趺,端坐在千叶莲台上,造像庄严,工艺精美,为敕建千佛殿时所赐。根据毗卢佛铜像与五百罗汉壁画在主题上的有机联系,我们可以认为,壁画应该出于最初设计意图的,也就是说,千佛殿壁画也应该和毗卢佛铜像一样,都是大殿初建时制作,都是出于宫廷艺人之手。

旁证资料有两条。一、1623年(明天启三年),徐霞客游少林,《游记》中写道:“后为千佛殿,雄丽罕匹。”据名实关系,有“千佛”之名,当有“千佛”之实,可知壁画在1623年即已存在。二、白衣殿佛龛两侧壁绘有“降龙伏虎罗汉图”,其画风、笔法,与千佛殿壁画完全一致,当出于一人之手。白衣殿作为千佛殿配殿,亦应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敕修时曾经重修。白衣殿不象千佛殿“依山劈基”,地基坚固,而是筑台而建,山墙易塌,白衣殿壁画为清代重修时补绘。但殿中央佛龛不容易倒塌,故佛龛两侧,仍保留着初建时的壁画。

【头条】:“天地之中”建筑群申遗成功 少林寺票价暂不涨

【观点】:杨曾文:以慈悲护生精神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两岸】:华人佛教独家对话星云大师:两岸佛教交流及人间佛教

【觉悟】集聚母——雄辩获胜 合家证果

【影音】:学诚法师:苦乐人生第八讲

【图片】:历经沧桑:陈泽军眼中的戒台寺

【朝圣】:探寻中国佛教祖庭之旅:我国佛教发源地洛阳白马寺

【众生】:阿Sa:信因果 不怕老

【一日禅】:把感情放哪里 人生才能获得幸福?

【素食】夏日消暑多“吃苦” 清清爽爽品味两道苦瓜菜

【禅茶一味】:茶中品禅味 禅中闻茶香

【心灵物语】:“逃跑”的艺术

【慈善】:厦门南普陀寺赴广西梧州赈济灾民

【佛艺】:五百罗汉朝毗卢:少林寺千佛殿暨壁画考

【佛教常识】:如果拥有神通,是否代表修持就很高?

【法讯】:八祖道场什邡罗汉寺将传授三坛大戒及居士菩萨戒

【书店】:享有“玉石之王”美誉的翡翠佛珠

【读书连载】:释然:面对人生的现实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阿德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