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佛教音乐艺术特征探析(二)
2010年06月11日 09:10《佛教文化》2009年第4期 】 【打印共有评论0

(二)九华山佛教音乐的乐调形式也有多种:僧人们在念诵时,带伴奏的唱诵,称为“和念”,如在赞子、偈念诵中,常伴以法器。无伴奏清唱,叫做“令调”,常用在文向,各类经咒,称赞佛号等中。音乐性相对较强的念诵,叫做“吟诵”,如“八大赞”、“四大祝延”。而音乐性相对较小的念诵,则叫做“直数”,如各类经咒的念诵及称颂佛号时。除了念诵的形式外,九华山佛教音乐的乐调还包括一种形式,即“小曲”,也就是纯器乐曲,以演奏各类曲牌为主,如《浪淘沙》、《一剪梅》、《三宝赞》等,有单独演奏的曲牌,也有若干曲牌联缀演奏的套曲。

(三)九华山佛教音乐的演唱主要采用传统的雄浑、厚重的共鸣声,即“海潮音”发声方法,要求“心气合一、声气合一、身心合一”。由于九华山宗教活动与当地民俗活动接触甚多,其声腔受当地戏曲唱腔青阳腔和黄梅戏的影响,逐渐演变的具有戏曲性和通俗性。


梵乐团表演《华藏世界》(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

其演唱形式主要有独唱、领唱与齐唱相结合、传唱、轮唱等四种形式。独唱一般由维那担任。如在法事放焰口时,为荐亡灵,金刚上师(即维那)振铃拈香,独自唱诵十二则召请文《伏以文》;领唱与齐唱相结合,即由维那唱上句,僧众合下句。如《大蒙山施仪》;传唱即前人唱一句,后模仿一句。如“拜愿”时,分有东、西担,由东担先念一句,西担接着模仿一句;轮唱则是轮流演唱。如在“燃香炳烛时”,香灯师举烛唱“一堂宝烛在当前,未敢先将凡火燃,今借祖师三昧火,枝枝头上灿红莲”。把烛交给常坛法师,常坛法师秉烛接念:“拈起分明在目前,头头挺露照三千;青光不夜长春景,与我心灯二样燃。”

(四)九华山各寺庙在早晚课诵、诵经等宗教仪式中,一般只使用磬、引磬、木鱼、铛、铪、钟、鼓、铃、板、戒尺、金刚杵等打击乐器,即法器。钟:佛教认为钟对修道有大功德,凡是敲钟的人必先默诵《钟声偈》。鼓:本是在“诵戒、用餐、听法”等场合来敲打集众,又用于早起夜寝,即“晨钟暮鼓”。后进而又加入了赞诵的行列,配合唱念,谱成曲调,如在“三皈依”中的“九钟十五鼓”。磬:主要为大磬与引磬,传自印度。维那管用大磬,用与指挥“腔调”;悦众持用引磬,用于指挥“行动”。铛、铪:两者配合板眼,用来装饰节奏。手铃:除了在“密法”中和金刚杵并用外,最常见的场合,即在“瑜珈焰口施食”坛场被使用。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唐静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