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手”观音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从造型规律上说,吸收了印度传统艺术中的姿态,如各种样式的坐姿和动感的立姿,尤其是手印,本身就是印度文化中最为古老的而又最具魅力的一种,在密教,甚至在佛教出现以前,手印的意义已经形成,而7—8世纪流行的密教成就法则赋予它更多的内涵,所以传入西藏的各种持莲花观音,其手印、姿态的意义是十分明确的,在分析样式的变化时,不能简单地从造型艺术的角度说是造像者对于样式的选择而导致的变化。
大足妙高山南宋莲花手观音局部(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
事实上,藏传佛教,尤其后弘期流行的“莲花手”观音具有多种成就法,每一种供养像,依据不同的成就法而有不同的称号,因此,本文依据现有实物,从藏传佛教的持莲花观音的造像中确定出3个功能体系的5个身形,而见于文献最早的名称则可能是汉文佛经提到的香王观音,这种像法是尚处于持咒密法阶段的供养像,不同于藏地后弘期流行的成就法供养像。从样式的定型时间看,早在7—8世纪,这些观音类型可能在印度都已形成,并于前弘期传入西藏,而在后弘期广泛流行。具体如下:
(一)洒甘露、救“六道”观音
1、香王观音,跏趺坐姿,右手施无畏印(或与愿印),左手持莲。
2、空行观音,游戏坐姿,左手持莲花,右手下垂施与愿印,成就法造像必有胁侍,下有鸟像,头冠上有无量光佛。
3、如意轮观音,半跏趺坐,左手持莲花,右手支颐,思维像。
(二)无量光的助手、救“人道”观音
即:世间尊观音,各种坐姿,手势同上,成就法像既有单尊,亦有具胁侍像,而以单尊成就法像居多。头冠上有法金刚或无量光。
(三)可以代表无量光佛的观音
即:金刚法观音,呈跏趺坐姿。左手持花,右手当胸承花头,坐骑为孔雀(有的省略),特殊的标识是头戴五佛冠,以代表此身形是由五佛共同化现。观音的这一样式只流行于后弘初期,后期不见。
图像意义:香王、空行、如意轮观音表示救六道众生;世间尊代表无量光的助手,救人道;法金刚意义较为特殊,在观音化身中只有此身可以代表本尊无量光佛。
综上所述,藏传佛教“莲花手”的概念,包含了诸多观音的供养身形,从图像学意义上考察并辨识他们,对于佛教造像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在此讨论的汉藏持莲花观音像之比较,所使用的“莲花手”概念,是宗教学意义上的泛称,指的是以上各种像法之持莲花观音,目的在于将这种流行的各种持莲花观音身形,与内地所谓的“接引菩萨”作一个形式与内容上的比较,以梳理观音在汉藏两种文化体系中其造像样式的演变。(未完待续)
作者:李翎 编辑:闫秀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