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教化:麦积山石窟的摄影表现(二)
2010年05月14日 09:01《佛教文化》 】 【打印共有评论0


麦积山石窟薄肉塑伎乐飞天(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

我们拍摄了观世音菩萨的多种造像。第165窟左壁观音菩萨是典型的汉传佛教观音形象。第48窟左侧龛内四臂观音是典型的藏传佛教观音形象。第58窟的水月观音在造型风格上更与上述二观音迥异。

拍摄麦积山石窟中的佛菩萨像要讲究“如法”,但拍摄其他造像则有非常自由的空间。只要能在摄影作品中表观出所拍造像的宗教特征,无论用什么形式、什么角度、什么光线都无大碍。例如拍摄第43窟前部右侧力士和左侧力士时,我们拍了右侧力士站立的上半身像,此像手拄金钢杵,侧头怒视前方;力士双唇紧闭,二目圆睁,威严勇武。拍摄左侧力士时没有采取对称式,而是只选了塑像的面部特写。此像双眉紧蹙,作怒喝状。

在佛教声明中有一种忿怒念诵,亦称降魔念诵或厉声念诵。《五字陀罗颂》说,降魔颂是“以悲心为本,外现忿怒相,颦眉声厉”。一般是在降伏魔障或修降伏法时,才作此忿怒诵。第43窟第4—5龛有已风化的力士头像,已经斑剥得仅剩轮廓,在夕阳映射下,此像虽已无眼无晴,但阴影中的力士双目似乎依然威武生动。我们拍此残像,包含了佛教“成住坏空”思想于其中。

壁画拍摄比较规范,主要是布光均匀,取舍得当。整幅壁画的拍摄,在于保持佛教故事或宗教场景的完整性,而局部特写是为整幅壁画作细节刻画。如拍摄第4窟第4龛两幅薄肉塑飞天就体现了全部与局部的关系。

石窟摄影就是把石窟开凿者、雕塑绘画者和古代修行者寄托于石窟巾的种种信仰的信息通过直观的图片传达给今天的读者,以使石窟这一道场的宗教功能继续得到发扬。

三、无声的教化

黑格尔说:“为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真理,或是用图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想象,在这种情形之下,艺术确是在为和它不同的一个部门服务。”(黑格尔《美学》)佛教摄影有时的确起着佛教的作用。

修行与观佛不可分,观佛与修禅不可分。禅属“思维修”,而“思维修”的理想之地即是禅窟。《禅密要法经》:“佛告阿难,佛无度后,佛四部众弟子,若修禅定,求解脱者,应于静处。”静处只在山间。《付法藏因缘赋》:“山岩空谷间,坐禅而龛定。”又《魏书•释老志》:“岩房禅堂,辟重以通术。”在禅窟中修行,渊源于西域佛国。《续高僧传•佛陀传》:“凿石为龛,结徒念定。”

《坐禅三昧经》:“谛观佛像相好,相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明了。……如是不乱,是时便得见一佛、二佛,乃至十方无量世界诸佛色身,以心想故皆得见之,既得见佛,又闻说法言。”观佛像不仅可以从佛陀相好中获得教益,而且可以在观像过程中,出神入化,于无声中听到佛陀的教诲。这应当是佛像的教化力量。

在石窟中观佛修行者,是通过观像进入禅境。在摄影术发达的今日,观像修行者可以方便地通过清晰准确的摄影作品进入所观想的世界。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呢?《观佛三昧海经•观相品》说:“世尊欲令大众见佛色身……千百龛窟,于诸龛窟影现诸像与佛无异。”又同前经之《观四威仪品之余》:“先观佛像,作丈六想……复想作一石窟,高一丈八尺,深二十四步。此想成已,见坐佛像住虚空中,足下雨花,复见行像入石窟中。”我们拍摄麦积山佛陀造像的目的之一,就是为“观像佛现”的禅观修行者提供方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凌海成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