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的修行法门·擦擦艺术的源流与艺术特征(一)
2010年05月04日 09:11《佛教文化》 】 【打印共有评论0

“擦擦”是藏传佛教雕塑艺术中的一个种类,藏语意为“脱模泥塑”,即指用模具制成的各种小型泥佛像、佛塔等宗教艺术品。从创作手法上看,擦擦一般可分为高浮雕、浅浮雕、圆雕三种主要类型;从内容和人物造型上,可分为佛塔、佛像、菩萨像、护法神像、本尊、高僧和祖师像等。作为一种方便的供佛和修行方式,擦擦多流传于藏区寺院和民间百姓之中,主要供奉在玛尼石、经幡、佛塔、圣山洞窟、神湖边以及山口和转经路上。“擦擦”作为一种方便的修行法门,在广大百姓之中受到了普遍的欢迎。诚如佛经《妙法莲华经》所言:

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象,

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宝成,鍮石赤白铜,

白镴及铅锡,铁木及与泥,

或以胶漆布,严饰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克什米尔阿尔奇寺擦擦(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

“擦擦”作为一种小型的佛教艺术形式,也是伴随着佛教在吐蕃的传播而兴起的。若从公元7世纪的吐蕃时期算起,这种艺术形式在藏传佛教艺术史上至少也有了近千年的历史。在中国佛教雕塑史上,恐怕只有藏传佛教至今还保留了这种体积小、造型精美、内容丰富的佛教艺术种类。换句话说“擦擦”构成了一个微缩的佛教艺术世界。

一、“擦擦”的起源和传播

关于“擦擦”的起源和历史,由于缺乏详实的文字记载和考古发现,显得模糊不清。一般以为,这种佛教艺术形式产生于古代印度。意大利著名藏学家杜齐在《西藏考古》一书中认为:

“擦擦”起源于印度古代及中世纪中部和北部方言中的一个词汇,与塔有密切关系。”

由此看藏语的“擦擦”一词是由梵语转借而来的。在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语中,“擦擦”读sacchaya或sacchaha,意思是“真相”或“复制”。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判定“擦擦”是伴随着佛教在吐蕃的传播才逐渐兴起的。

正如杜齐教授所说“擦擦”的起源与佛塔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佛教艺术史上最早出现的艺术种类是佛塔,因而从词源学上分析,“擦擦”很有可能直接起于佛塔造型,在其后的演变中才扩大到佛、菩萨像等其它内容。但也有可能“擦擦”从一开始就有佛、菩萨的造像内容。相比而言,笔者较倾向于前一种看法。

从大乘佛教的发展来看,在佛像艺术产生之前佛教徒们敬拜的对象,一般是作为象征佛陀法身的佛塔、菩提树及佛陀的足印。据传佛陀释迦牟尼圆寂约500年之后,阿育王(约前273-前232)时代,为了供奉佛陀法身舍利和传播佛教,阿育王取出原先八座“窣堵婆”(梵文称“Stupa”,即佛塔的意思)保存的佛陀舍利,又敕建了84000座窣堵婆佛塔分别供养,于是窣堵婆作为早期佛教建筑艺术开始向印度的境外迅速发展。

“擦擦”作为供养佛、菩萨的方便艺术形式,恐怕也产生于这一时期。虽然没有更多的考古史料证明“擦擦”确实产生于此时,但我们推测在佛像艺术产生之前,作为佛法象征形式的“佛塔”艺术已经历了相当一段时间的发展与演变,直到犍陀罗造像艺术的开始,才大大改变了佛教艺术的发展方向。此后佛、菩萨、弟子及大乘佛教的大成就者等,逐渐成了佛教艺术创作中最常见、最基本的人物和题材。

从现有的一些零星史料分析,“擦擦”最早的宗教功能是作为供养在大型佛塔和大佛像腹内装藏使用的小型佛塔,它被佛教徒们看成是具有功德善业和加持力的圣物,同时也被视为礼敬佛陀最方便、最廉价和最普及的一种善业法门。

我们之所以说“擦擦”是一种方便的修行法门,就在于用泥土和简单的模具制造佛像和佛塔,首先是不需要花费大量的钱财。像金、银、铜制佛像那样制作成本很高,一般的老百姓很难承担起如此的供养。因而从广大百姓的角度讲,他们更热衷于用泥土和天然的石头雕塑佛像,表达他们素朴虔诚的宗教信仰。这也就是为什么“擦擦”在古代的印度和藏族地区主要流行于民间的主要原因所在。

对此,我国唐代著名高僧义净法师(635—713)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曾记载说:“归东印度,到三摩坦咤国,国王名曷罗社跋乇……每日造拓(脱)模泥像十万躯。”并说:“西方法俗,莫为以此为业。”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桑吉扎西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