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丽多彩的藏区佛塔文化
2010年03月08日 09:10《中国西藏》 】 【打印共有评论0

托林寺塔墙(曹立君拍)

佛塔在藏区随处可以见到。它作为佛教信徒的崇拜物与寺庙并存,但也有离开寺庙独立存在的佛塔或佛塔群。

藏区的佛塔起源于何时,虽不见权威定论,但可以推断它是佛教传入西藏的产物,这样看来佛塔据今应该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古印度,塔作为一种纪念性的建筑物或者用于高贵种姓家族的人过世后装藏遗体。佛塔随着佛教在西藏的传播、发展、弘扬,它在古印度存在的意义也被西藏佛教完全承袭下来,只不过与西藏实际相结合,融入藏文化中。作为崇拜的对象,露天而建的佛塔在西藏供信徒绕转;高僧大德圆寂后装藏真身法体或遗骨的佛塔,称之为灵塔,是为供养对象多建在室内,供信徒前来朝拜。

公元7世纪中叶,吐蕃国王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创制藏文,翻译佛经。从邻国迎请两位公主后,为两位公主随身请来的两尊释迦牟尼佛像建造寺庙,在西藏历史上这一时期称为藏传佛教前弘期。前弘期持续到公元10世纪初吐蕃国王朗达玛灭佛为止。公元10世纪,在西藏阿里大力弘扬佛法,当时以大译师仁钦桑颇为首的西藏、印度学者译佛经,建寺庙,迎请印度高僧阿底峡来西藏大兴佛法……史书上称为藏传佛教后弘期。

托林寺塔(曹立君拍)

在整个藏传佛教发展历史上,佛塔始终占有很高的地位,它同佛寺、佛像、佛经一样举足轻重。为了让佛塔发展轨迹和不同时期发展特点看得更加清楚一些,我把它放在藏传佛教前弘期和后弘期不同历史时期加以比较。结果发现,前弘期佛塔建筑规模比后弘期大,而后弘期佛塔建筑也有它自己的特色,这点容稍后介绍。

藏传佛教前弘期具有代表性的著名寺庙建筑是阿里托林寺和山南桑耶寺。

阿里扎达县境内的托林寺迦萨拉康殿堂四周筑有八座塔,称之为内四塔、外四塔。这八座佛塔绝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美观而建立,在曼陀罗形制中应有其特殊意义。从外观上看,八座佛塔分别建在主殿外墙的四个墙角上,既突出了主殿建筑,又对主殿建筑起到得体的点缀作用,加上佛塔造型别致,迦萨拉康殿堂成了托林寺标志性建筑。在迦萨拉康背后平地上筑造的一排塔墙,是由一百零八座小塔连体而成。据说大译师仁钦桑布生前随身携带的一串佛珠一百零八颗珠子分别装藏在这些小塔中。这种塔墙建筑在后弘期格鲁教派的寺庙建筑中很难见到。

热振寺佛塔(宗同昌拍)

山南的桑耶寺建筑整体设计同托林寺一样,也是曼陀罗形制。其主体建筑和周围的零星建筑被高大的围墙围住,塔墙内的所有建筑是构成曼陀罗形式的组成部分。前一座寺庙建筑曼陀罗形式体现于平面布局,后一座则体现于立体形式上,而佛塔建筑在这两座寺庙建筑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占有相当高的地位。桑耶寺主体建筑四角筑有四座颜色各异的大佛塔,与托林寺佛塔布局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寺庙主体建筑围墙的墙头上整齐地排列着小型佛塔,形成一座十分壮观的佛塔围墙。这两座前弘期著名寺庙建筑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寺庙建筑群落中佛塔林立,寺塔交错,互为陪衬,妙趣横生。这种景象在后弘期寺庙建筑中并不多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次多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