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专门为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所建,因为两位公主都是佛教徒,都为藏区带去了大量的佛经和佛像。大昭寺中供奉的释迦摩尼十二岁等身佛像就是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屋顶金光闪闪的金塔与法轮,散发出西藏佛教独特的魅力。围绕大昭寺按顺时针方向转寺络绎不绝的善男信女,是大昭寺迷人的风景。
宗教贯穿西藏历史现实的绝大部分时光,影响着西藏人民生产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渗透在藏族人民思想深处。所以,在藏区,几乎所有建筑都具有或浓或淡的宗教元素。宫殿、寺宇以及达官显贵的住宅要浓厚一些,普通农牧民的宅子虽然宗教色彩淡了些,但是其样式和装饰也脱不了宗教的干系。可以说,宗教影响了西藏建筑的每一个细胞,或者说,西藏的建筑与生俱来就具有宗教文化的基因。
一座大型的寺庙往往就是占据整个山岭的大型建筑群,拉萨的哲蚌寺,是格鲁教派的三大寺之一,颇具实力。据史料记载,1416年,宗喀巴大师的第四弟子绛失曲杰在今天拉萨城西部的更丕乌孜山下,修建了这座宏伟的寺院。站在投入使用不久的拉萨火车站广场上,就可以远眺哲蚌寺——一片处在山间,以白色为主色调的庞大建筑群。而站在哲蚌寺的高处,视线可以越过拉萨河,目光会落在具有明显藏族风格的拉萨火车站上。拉萨火车站,一座现代化功能完备的“古老”火车站,说其古老,无非是就其建筑风格而言,因为它集纳了西藏建筑的诸多元素。
粗犷色彩展现的高原之美
西藏的民居大多为两层或三层的碉房为主,也有四层。碉房,其形状多呈方形,也有不拘一格的多角形出现。碉房的最大共同特征是平顶,工艺独特,檩子上铺些木棍,再夯以特殊的黏土,风吹雨淋也不影响使用,坚实得很。
碉房的另一个特征是上小下大,无论从哪个方向来看,都呈梯形,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稳固与厚重。窗子略显窄小,外沿涂以玄色,视觉上显得更加小巧,与整体白色的外墙形成巨大的视觉反差,这便是藏族建筑最典型的色调风格。外窗涂以黑色是受宗教习俗的影响,藏族认为黑色能够避邪,能够阻止外邪的入侵。窗子的形状也同碉房一样呈梯形,且普遍不大。
主体以黑白占据的藏族建筑,使用色彩大胆且艳丽、夺目,对比度强烈,是藏族建筑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在高原湛蓝的天空下,藏族建筑群如同版画一般,夺人眼目。越是大胆的用色,越是常常用在庙宇上。经常有大面积的红色、白色、黄色的墙,紫色的房檩,金色的琉璃或金色的屋顶,还有随风飘舞白色或黑色的幔帐,彼此的色彩交织在一起,不啻一幅幅色调明快的油画,慑人心魄,又撩人心弦。
藏族的宫殿、庙宇、以及民居,几乎都是用石头块和泥巴筑成的,并不是十分的精细。而外墙涂以颜料的方式也更加粗犷。仔细看去,大面积的颜料不是刷上去的,而是泼在并不光滑的墙体上的,粗糙且富视觉效果。这种粗犷,甚至带有彪悍的艺术之美,在其他地区很难见到。
门,西藏建筑的另一个看点。与中原地区类似,从门的装饰繁简程度可以判断出门第的高低,掌握财富和权力的优寡。围绕门做的文章也不少,门环常常用几种彩色布绸编成的麻花辫拴着。在扎什伦布寺,喇嘛正熟练地将色彩艳丽的布条编成辫子模样,拴在门环上,大概除了方便使用,亦取吉祥之意吧。
西藏博物馆虽然是近年的建筑,但是风格上也具有明显的藏族味道:绛紫色的女儿墙、巨大的吉祥结、正门上高悬色彩斑斓的神兽……
帐篷是牧民流动的家,多用黑色牦牛毛毡织成,比一般的帐篷略显宽大,且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帐篷的最大优点是搭建方便,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西藏的桥梁建筑也极具特点,以悬桥为例,多建筑在山高水深、不易打桩的江河之上。在江河的两岸,用石块砌筑桥墩,多建有门洞。铁索固定在石墩上,飞链过江,上铺结实木板,供人畜通行。尊崇大自然的藏族,多在铁索、桥墩系上五彩的风马旗或洁白的哈达。
西藏的建筑,细致与粗犷相衬,细致处细腻有余,粗犷处大器天成。西藏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更是凝固的历史。
作者:陈鼎波 编辑:闫秀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