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佛像特色
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已具有高度的雕塑艺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开拓了更深广的内涵,丰富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宝库,使得寺院雕梁画栋、塑像、石窟的佛像雕塑及各种佛教雕塑艺术品,如木刻、石雕或塑佛像等技艺、成为中国艺术的重要资源之一。
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接受从西域传过来的印度和犍陀罗等地造像风格的影响,使中国早期的佛像艺术,与我国文化艺术的特质相互融合,佛像造形比较古朴雄伟而粗犷,衣纹厚重有力,神情崇高而庄严。例如北魏云冈二十窟的大佛像,此窟为北魏时期昙曜禅师建议文成帝(460年)在云冈石窟开凿的五个石窟之一,这尊佛像高肉髻,磨光发纹,面相丰圆饱满,宽广平额中有白毫相,细长双眉,睁眼平视,直挺高鼻,双唇较薄,嘴角上扬,露出微笑。佛像蓄八字髭,大耳垂肩,粗颈肩宽,身躯颇为壮实。身着僧祇支(里衣),外穿偏袒右肩式袈裟,双手在腹前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窟中央,庄严雄健之姿,令人肃然起敬,是我国早期最精彩、予人印象最深刻的佛像。
北魏“秀骨清像”佛像
南北朝之后,随着佛教的传播,佛像艺术融入中国传统的文化审美,更加蓬勃发展。北魏孝文帝时推行汉化政策,尤其是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以后,佛教造像的形态转而朝向南朝文化审美风格的方向发展,盛行“秀骨清像”的造形。此时佛的容貌略长而清秀,眉目慈祥,嘴角上扬微笑;身材修长,肩膀略削,穿褒衣博带式袈裟,姿态略显清瘦飘逸,有如洞察人生哲理,智慧慈悲的文人雅士。例如麦积山石窟西魏时期(535—556年)的塑像,脸型长圆清秀,头部隆起成肉髻,额广平正,慈眉善目,嘴角微扬,和蔼微笑,神情俊秀而慈祥。佛身穿垂领褒衣式袈裟系带,衣褶自然旋转流畅。右手作施无畏印,左手作与愿印,姿态优雅沉静端坐在须弥座上。此尊佛像雕塑技法纯熟优雅,神韵生动、温文儒雅,具有南朝文化、艺术、审美的思想,当我们净心观赏时,心中自然会感受到一份清静的智慧与慈祥的喜悦。
北齐“单体圆雕”佛像
佛像艺术发展到了北齐(550—577年),开始出现特殊的变化,这时的佛像以单体圆雕佛像为主,可能受到印度笈多时期佛像与南朝“曹衣出水”画风的多重影响,造像形态由“秀骨清像”转为面容丰圆适中,身躯圆润,比例匀称及薄衣贴体的新风格。整体雕工简洁流畅,神情静谧端祥。例如山东青州附近的北齐佛像,头顶低肉髻以螺发为布,面容方中带圆,弯眉细长,眼神垂视,似乎蕴藏着无限睿智与慈祥。挺直的鼻子,厚长的双耳,嘴角上扬,流露一丝会心的微笑。佛像身穿圆领下垂式袈裟,轻薄透体,肩臂圆润舒畅,身材厚实,比例匀称修长。简约洗炼的阴刻衣纹,随着身体起伏变化,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虽然造像的手、脚已残缺,但是未减其相好庄严的美感。
隋唐“写实优美”佛像
隋代佛教兴盛,佛像先继承北朝的风格以后,转而以写实的优美造形发展,以丰腴敦实,典雅端庄为主要特质。为唐代辉煌佛教艺术奠定了承先启后的根基。如山东济南四门塔的隋代佛像,其风格承续着山东北齐时的佛像特征,面容丰润端祥,肉髻微凸,螺发小而整齐,宽广平正的额上有贴金的白毫相,双眉细长弯曲,双眼微睁垂视,挺直的鼻子,大耳垂肩,嘴角微扬,流露出愉悦的微笑。原来的佛身着垂领式袈裟,衣质柔软贴体,褶纹疏落有致,自然流畅,双手相迭作禅定印,身形丰腴结跏趺端坐。佛的面容流露禅悦的神情,身姿舒坦安祥,彷佛是正在内观生命的真谛,而入轻安冥想的境界。
唐代是中国佛教最兴盛时代,艺术家充分掌握圆熟的写实性技法,佛像面容圆满端祥,身躯雄健饱满,神情庄严而慈祥,是中国雕塑史上的黄金时代。例如龙门石窟的唐代卢舍那大佛,头顶上肉髻隆起,有涡旋发纹,面型圆满端秀,方额大耳,长眉目秀,嘴角微扬,神情庄严崇高又睿智慈祥。身穿通肩袈裟,衣纹如水波婉转流动,虽然手、脚风化残缺,但丝毫未减其风釆。此尊大佛既有男性的庄严自信,又有女性的温和慈祥,因此具有圆满的神圣之美,是我国雕刻艺术的巅峰之作。卢舍那大佛是由唐皇室出资,延请高僧善导、惠暕大师等主持,及无数艺匠们诚心恭造之下完成,气势磅礡,雄伟壮观,反映出大唐佛教的兴盛及杰出艺术成就,令古今中外人士叹为观止。
作者:佚名 编辑:闫秀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