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与《三宝歌》
2009年11月25日 09:17《法音》 】 【打印共有评论0

弘一法师

1918年7月13日,三十九岁的李叔同披剃于虎跑定慧寺,法名演音,号弘一。但他并没有因皈依佛门而抛弃在俗时的所有艺术活动,去做一名“自了汉”,而正如朱光潜先生所称道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在出家初期,他除了应友人范古农之请开始书写经偈与人结缘外,据记载,于1919年夏,在安居虎跑时,曾从华德禅师学唱赞呗,并“手录赞颂、附以记印”和“亲自撰写《赞颂辑要弁言》备赞梵呗之功德”。所谓赞呗功德,就是根据唐·义净(635~713)的《南海寄归内法传·赞咏之礼》一文所提出的对僧有六意功德,即一能知佛性的深远、二体制之文次第、三令舌根清净、四得胸脏开通、五则处众不慌、六则长命无病等内容加以编写的。从“学唱”和“手录赞颂”等来看,似乎弘一法师当时撰写的内容,尚有记谱、填写经偈和配制曲调之可能可惜原稿已不复存,无可查阅了。但从中反映了弘一法师对佛教音乐(梵呗)从出家后就相当留心的事实。

在弘一法师僧腊的廿四载中,以音声为佛事,广结善缘的有《三宝歌》、《清凉歌集》五首,《厦门第一届运动会会歌》和护生歌词(诗),《知恩念恩》、《生离欤?死别欤?》、《囚鸟之歌》等作品。其中《三宝歌》是一首被教内外广为传唱的,曲调也正是弘一法师自己创作的。据传记所载,这是为当时“泉州慈儿院儿童早晚礼佛时作的赞歌”,但它的影响却非仅于此。词曲在当时佛教刊物《海潮音》登载后,即广泛流传。尔后又有法尊法师把歌词译成藏文而传入康藏地区。所以我们可以就这首歌的曲式、旋律、节奏等音乐内容与形式结构方面,和弘一法师在披剃后的精神境界、艺术境界作一分析探讨,找到契合点,以便理解作者对这一作品表现的内含意向。(此作品的歌词系太虚法师所作,尔后尘空法师作《三宝歌广释》,对歌词内容及佛教专门用语作了详尽的解释)。

在有关李叔同——弘一法师的诸多专著、传记、评述文章中,人们普遍认为大师的一生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我认为此概括归纳是中肯的。从风流倜傥、多才多艺、卓越超群的艺术家,陡然忍抛一切凡情,舍弃尘缘俗务,转向青灯黄卷,甘心缁衣素食精严苦修,这种断然以大跨度跳跃式的自觉自愿的改变,确非一般常人所能为之,而弘一法师则以生命来实践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林培安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