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南禅寺
保存于前院文殊殿内的6尊金代泥塑佛像,构思新颖,造型奇巧,更具有极高的佛教和艺术价值。主像为狮子文殊菩萨,跨定一头雄狮,拂霖援手相牵,周围簇拥胁侍、供养人。文殊头戴金冠,胸佩缨络,双耳垂肩,二目平视,口唇微合,鼻子端正,眉如弯月。右手曲举右肩前,掌心朝天,左手平放左膝,掌心朝天,双手执一如意,神态怡然。座下雄狮,仰头张望,张口吐舌,甚是威武。拂霖豹头环眼,紧身束袖,右手执鸾,颇为凶悍。其余胁侍、供养人,或坐或站,举手合掌,披衣袒胸,腰系罗裙,翩翩多姿,显然在造型、神态、线条、色彩等方面较前朝更趋纷繁、华丽和性格化,从而对五台山以后各时期的塑像艺术均产生了巨大影响。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西南20公里处的阳白乡李家庄。沿石沟跨进李家庄,顺着黄土坡路爬上一座土崖,一处质朴精巧、玲珑清秀的古刹赫然在目,这便是被称作“中国现存木结构建筑元老”的佛宇南禅迹。
唐代,佛教禅宗分为北禅宗和南禅宗两大派别,五台山为北禅宗之天下,佛光寺属南禅宗创立,且是偏居一隅的一座外围小寺,故取名南禅寺,在唐武宗“灭法”时,侥幸保存下来,未遭破坏。之后,南禅宗在五台山勃兴,该寺声誉陡增,“南禅寺”作为一种“历史荣耀”保留至今,被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该寺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五年(公元782年),较佛光寺东大殿还早75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南禅寺是一所方形院落,座北朝南,规模不大,布局严谨,占地300平方米,南北长60米,东西宽50米。大佛殿为主体建筑,面宽3间,进深3间,座基方整宽广,几乎占去寺院一半,其余5座殿宇矮小简约,愈加衬出主殿之巍峨。大佛殿为单檐歇山顶,梁架举折平缓,殿内无立柱,出檐深远险峻,殿脊两端鸱吻高耸,如昆鹏展翅欲飞,四角飞檐风铃摇曳叮当,整个建筑质朴苍古,恢宏大气。殿内横梁尚留题记:“时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时重修殿法显等谨志。”千余年来,风侵雨蚀,雷轰地震,大殿安然无羌,鬼斧神工,实属罕见。以至赵朴初先生诗赞佛光、南禅两寺曰:“二唐寺,瑰宝世间无。千劫何缘存象法,明时无不失玄珠,沉晦庆昭苏。”
当然,大佛殿中的17尊唐塑佛像,更为千年古刹增色不少。主像释迦牟尼居中端坐,高大庄严,望之欢喜。文殊、普贤分列两旁莲花座上,仰望童子、撩蛮、拂霖等14尊塑像布满佛坛,佛像个个疏眉朗目,体态丰满,服饰简洁,衣纹流畅,色调明快,呼之欲出。仰望童子等则赤足踩地,手舞足蹈,面露喜悦,更为这庄严佛殿平添无限生机和乐趣。
作者:文峰 编辑:闫秀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