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悯众生相 神工巧雕镌——漫谈龙门石窟雕刻艺术(下)
2009年11月06日 09:17 】 【打印共有评论0

龙门0543号(万佛洞)南壁万佛

其次,唐代造型艺术中女子体格的所谓“丰颐典丽,雍容自若”风格,不但是唐代贵族妇女的写照,也是唐代上层社会审美情趣的反映。周“作仕女多为浓丽丰肥之态,盖其所见然也”﹙《图绘宝鉴》﹚。汤《画鉴》上也说周笔下的仕女“浓丽丰肥,有富贵气”。这都是当时上层社会的审美时尚在绘画艺术中的反映。换句话说,也正是这种审美情趣,才影响到了绘画的创作。宋代人董在谈到唐代绘画时说:“人物丰浓,肌胜于骨……此固唐世所尚。尝见诸说太真妃丰肌秀骨,今见于画亦肌胜于骨,昔韩公言曲眉丰颊,便知唐人所尚以丰肥为美”﹙宋·董《广州画跋》书伯时藏周画﹚。初唐的雕塑和画像均趋于写实,并以比例适度,面相丰腴,体态健美,庄严沉静为期造型风格特点。这种形象﹙有人称之为“胖胖型”﹚出之于现实生活,代表了宫廷贵族和上层社会的审美观,到盛唐乃蔚然成风。故宫博物院藏阎立本绘的《步辇图》中,李世民坐在宫女所抬的步辇中,若非健壮的女性是不能胜任的。唐女子习于西北的胡俗,多能骑马,仕女游春与男子同样骑乘,如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因此,唐女俑中也多有骑马女俑,与宋明以后的女子不出闺阁,弱不禁风者大不相同。“平明骑马入宫门”﹙唐·张祜诗《集灵台其二》﹚,已成为宫廷女子日常生活的习惯了。

任何虚幻世界中的人物,必以现实生活为其范体。反映在唐代生活﹑绘画中的情趣与风尚,必然反过来影响佛教石窟造像的制作。在龙门唐代石窟中,佛﹑罗汉﹑菩萨﹑诸天﹑力士等,都是美丽和健康的化身。这些从现实世界中选取的美与健康的典型,反映在出世间的雕刻作品上,使人们能透过艺术的感染力,去赞赏信服佛陀的伟大。龙门唐代菩萨形象也开始世俗化和女性化,它们丰腴健美,意态温婉,头束唐人流行的高发髻,佩戴宫嫔喜欢的钏镯饰,身穿薄纱透体的罗裙和锦帔,“慈眼视物,无可畏之色”,给人一种亲切感。它们多是以唐代贵族妇女,特别是家伎等女艺术家为模特儿而雕刻成的。所以宋代的释道诚说:“造像梵相,宋齐间皆唇厚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之相。自唐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夸宫娃如菩萨也”﹙宋·释道成《释氏要览》卷中﹚。韩斡在宝应寺所画释梵天女,“悉齐公妓小小等写真也”﹙唐·段成式《寺塔记》卷上﹚。可见唐代佛教人物形象,已普遍采用世俗生活中的人物作为蓝本。关于这一点,宋人郭若虚说:“今之画者,但贵其丽之容,是取悦于众目,不达画之理趣也”。说明菩萨像的女性化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因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可见,这种将佛国世界世俗化的表现手法,是为朝野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因而也就具备了较强的生命力。它不但有利于使佛法深入人心,也可以起到教化众生之作用。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常青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