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造像题材分类及其艺术特征(二)
2009年08月26日 09:37《法音》 】 【打印共有评论0

北京雍和宫藏《无量寿佛》

五、慈眉善目的菩萨像

菩萨是梵语Bodhisattva的音译简称,意译“觉有情”,他们是大乘佛教忠实的履行者和大乘佛教济世思想的重要体现。菩萨形象常为在家居士相,一般头戴宝冠,上身着天衣,饰项圈、璎珞、长链,下身穿罗裙,戴有手钏、臂钏、足钏。菩萨像同佛像一样也有相好和量度的规定,菩萨的相好要求面容端庄慈祥,衣饰华丽多彩,以体现菩萨慈悲济世的情怀;菩萨的身量为108指,比佛像身量少12指。菩萨像的造型姿势也比较简单,多为一面二臂形象,也有多面多手的形式,但不多见。另外菩萨像多为男相,长方形脸,躯体壮硕,与汉地佛像中菩萨多为女相的情形明显不同,基本保持了印度佛教菩萨为“勇猛大丈夫”的原始特点。

在藏传佛教中,常见的菩萨像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金刚手菩萨、八大菩萨、龙女等。这些菩萨像看似与汉地信仰相差无几,实则区别显著。首先,在信仰的原因和目的上汉藏就有明显区别,藏地的信仰与各大菩萨所代表的佛学思想密切相关,而汉地的信仰则常杂有一些世俗情感的倾向。其次在造型姿势上汉藏的区别更为突出,比较而言,藏传佛教每种菩萨的造型要复杂一些,样式要多一些,而且在造型姿势上都特别讲究。如观音菩萨就有四臂观音、八臂十一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狮吼观音、双身观音等多种。其中四臂观音是最常见的一种,他也是藏传佛教最崇奉的本尊之一,有“雪域怙主”之称,藏传佛教里非常流行的“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咪吽,就是此尊的心咒,他也因此被称为“六字观音”。其四臂中前两臂在胸前合掌,其余二臂伸向两边,左手持莲花,右手握念珠。文殊和弥勒菩萨也有多种造型。文殊菩萨有二臂、四臂、八臂、千臂等多种造型,同时还有手势、坐姿和坐骑的不同变化。弥勒菩萨有跏趺坐、倚坐、游戏坐和站姿等多种,但造型都是一面二臂。这些菩萨的不同形象也代表着不同的宗教功用和意义。如弥勒菩萨的不同形象就有每年、每月和每日不同时间分别进行观修的规定和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藏传佛教菩萨形象的多种变化是藏传佛教将各菩萨的宗教功用进行更加具体而细微的分化结果。当然,尽管每尊菩萨变化的形象很多,但是显示其宗教功用的根本标志则是共同的。如观音的头冠化佛和莲花;文殊的经和宝剑;弥勒的宝塔和军持(净瓶)。这些在他们各自的变化身上都有明显体现,这些固定特征也正是我们识别其身份的重要依据。

除了上面介绍的菩萨像外,藏传佛教里还有对菩萨化身——世间法王的信奉。法王主要有“三大法王”和香巴拉法王。三大法王是西藏吐蕃王朝时期的三位赞普——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和赤热巴巾,由于他们分别对当时西藏佛教的传入、建立和光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分别被尊为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和金刚手菩萨的化身。他们的艺术形象十分常见,头缠布条(称为朝霞冠),身着袍服,脚蹬高靴,一副吐蕃人装束。其艺术形象中都带有本尊菩萨的标识,松赞干布头冠中有化佛,赤松德赞肩上有宝剑,赤热巴巾肩上或手中有金刚杵。香巴拉法王是藏传佛教宣称的北方某个神秘世界——香巴拉国的国王,从第一代月贤王开始共传三十四代,称为“香巴拉三十四代具种王”。据藏传佛教经典记载,香巴拉是个非常美妙神奇的地方,如同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同时香巴拉还是时轮教法的发源地,香巴拉的国王都是文殊菩萨或时轮金刚的化身,都积极致力于时轮教法的传播。

【头条】:北京云居寺南塔下月初复建 地宫将装藏五件佛宝

【两岸】:灵鹫山88水灾赈灾行动 前进灾区 一步一脚印

【禅茶一味】:一休的脑袋像茶杯一样满  

【素食】:丰子恺《护生画集》之名殊体不殊 平等

【觉悟】:菩提一叶——扫尽心中尘垢 点亮慧海明灯

【一日禅】:面对困境微笑以对 走向光明未来

【心灵物语】:奶奶与1953年的诺贝尔奖

【众生】:金庸小说中的佛理禅机

【图片】: 大足宝顶大佛湾十大明王(下) 

【书店】:风水图文百科——中国古代环境文化百科1000问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黄春和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