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造像题材分类及其艺术特征(二)
2009年08月26日 09:37《法音》 】 【打印共有评论0

北京雍和宫藏《大月伞盖佛母》之二

四、妙相庄严的佛陀像

佛是大乘佛教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佛教各类尊像中,他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在现实生活中佛可谓广为人知、广为人说,但真正懂得其含义的并不多,至于他的形象特征及与其它尊像在宗教内涵与艺术形象上的区别,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佛是梵语Buddha(佛陀、浮屠)的音译略称,意译为“觉者”或“智者”,是指圆满觉悟诸法事理的人。“觉”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种含义。自觉是自己圆满地觉悟了佛法的真谛——诸法实相;觉他是不仅自己觉悟了,而且还以慈悲平等之心去帮助一切众生获得觉悟;觉行圆满是自觉与觉他的智慧与功德均已达到最圆满的境地。

佛陀三觉俱全,故称觉者;罗汉自了生死,自求解脱,只具自觉一种;菩萨虽在罗汉之上,能大悲济世,但尚有五住烦恼没有断尽,福德与智慧两种资粮尚不圆满,故只具备前二种功德。

佛的形象一般为出家比丘相,头顶有肉髻,发呈螺旋状,身着通肩或袒右肩袈裟,不作任何装饰,表面看起来十分朴素,但在躯体的塑造上却有着十分严格和繁琐的规定。首先,在身体特征上,佛像的全身必须具备“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合称为“相好”。“三十二相”是指不同凡人的三十二种奇异妙好特征,如双肩圆满、广长舌相、眉间有白毫等等。这些特征都能看得见,所以称为“相”。“八十种好”是指佛的头、面、眼、耳、鼻等处具有八十种微细美妙特征,大多是隐藏不露的。佛的相好是古印度人赋予释迦牟尼佛的形象特征,反映了当时印度人的审美标准,后来成了塑造一切佛像共同遵循的模式。其次,为了充分表现佛的相好特征,在佛像的结构上又出现了“量度”。按规定,佛像的长宽各为120指(“指”为所造佛像中指的宽度)。长度指从头顶至脚根,宽度是两手伸开的距离,坐像是站像长度的一半。同时佛像的每个细小的部位,如眼、鼻、额等也都有详细而具体的量度。这些规定在《造像量度经》中皆有详尽说明,在此就不赘述。上述“相好”和量度的繁琐规定为塑造理想的佛像提供了方便,塑造出的佛像普遍给人一种超尘脱俗、与世无争的印象;但同时也限制了佛像塑造者的发挥与创造,使得塑造出来的佛像千佛一面、缺乏变化。

虽然佛像在躯体特征及衣饰上完全一样,但是由于各自手印、执物、姿势、坐具或坐骑的不同也形成了复杂的变化和相互的区别。在藏传佛教里,常见的佛像有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药师佛、弥勒佛、五方佛、三十五佛等等。这些佛像都有显示其功德与智慧的独特形象特征。释迦牟尼佛是佛像中最常见的,其手印一般有触地印、说法印、定印等多种,姿势有坐、立、卧三种。其中卧姿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佛入涅槃时的情景,所以又称释迦牟尼佛涅槃相,唯有释迦牟尼佛有此姿势。无量寿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其形象特征一般为坐姿,双手在脐下结定印,手心托长寿宝瓶。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也是坐姿,左手托药钵,右手拈药果。弥勒佛是未来佛,据说他将在56亿7千万年后接替现在的释迦牟尼佛而成佛。其姿势有跏趺坐、游戏坐、倚坐、站姿等多种,头顶有宝塔,手中执军持(净瓶)为其重要形象标志。五方佛是五方佛国世界的教主,即东方阿閦佛(又称不动佛)、南方宝生佛、西方无量光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和中央大日如来,他们皆为坐姿,分别结触地印、施与愿印、定印、施无畏印和智拳印而相互区别。三十五佛是佛教礼忏仪式中礼拜称颂的三十五尊佛像,他们各有自己的名号,形象也主要以手印和执物不同而相互区别。佛像的台座一般有莲花座、金刚宝座、须弥座等,大多是共同的;但坐骑不是共同的,如五方佛的东南西北和中央主佛各尊就分别以狮子、象、宝马、孔雀、金翅鸟为坐骑,这些坐骑也同样与各自主尊的功德思想密切相关。

另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藏传佛教造像中的佛像除比丘形相外,还有报身佛形相。其中无量寿佛等为报身佛形相,其他佛像也可见一些奇特的装饰。这种佛像的流行也应当与密教“即事而真”、注重世俗事相的宗教理念有密切关系。

【头条】:北京云居寺南塔下月初复建 地宫将装藏五件佛宝

【两岸】:灵鹫山88水灾赈灾行动 前进灾区 一步一脚印

【禅茶一味】:一休的脑袋像茶杯一样满  

【素食】:丰子恺《护生画集》之名殊体不殊 平等

【觉悟】:菩提一叶——扫尽心中尘垢 点亮慧海明灯

【一日禅】:面对困境微笑以对 走向光明未来

【心灵物语】:奶奶与1953年的诺贝尔奖

【众生】:金庸小说中的佛理禅机

【图片】: 大足宝顶大佛湾十大明王(下) 

【书店】:风水图文百科——中国古代环境文化百科1000问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黄春和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