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青莲寺:佛门异才建晋魏河山第一寺

2013年03月01日 08:35
来源:远方网

青莲寺唐代无影塔(图片来源:远方网)

青莲寺是我国古代著名寺院,有“佛门之都”,“文青莲、武少林”之称,前身为藏阴寺,创建于五世纪中叶,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移至现址。历史上高僧辈出,名扬中外,青莲寺的创始人“佛门异才”昙始是我国第一位到高勾丽传教之人,是我国北方净土宗教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我国佛门武功的开创者。青莲寺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青莲寺1986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莲寺分为古青莲寺和新青莲寺,古青莲寺现有正殿3间,南殿3间,正殿存唐代彩塑6尊,是全国现存唐代寺观塑像3处中的一处。南殿存彩塑12尊,其中5尊为宋塑。寺外东侧存一藏式舍利塔,西侧有唐代慧峰大师塔。新青莲寺为两进院落,北天王殿、藏经阁、释迦牟尼殿、大雄宝殿由南到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两厢罗汉楼、地藏楼、施房、僧舍左右对称,十方堂、藏经阁错落有致。建筑结构多为宋代风格,彩塑多为宋代所作。彩塑、碑碣、宋建筑、无影塔、乳窦泉、子母柏堪称青莲六绝。

一绝彩塑。寺中现存彩塑,多为唐、宋原作。唐塑丰肌秀骨,宋塑形态逼真,艺术价值甚高。尤其是古青莲寺垂腿弥勒佛、文殊、普贤菩萨、阿难、迦叶二弟子和供养菩萨等6尊唐塑,是我国现存唐代寺观塑像3处中的1处,十分珍贵。

二绝碑碣。青莲寺存碑甚多,有80多通,占到泽州县现存碑碣的一半以上。从唐以来,历代皆有。唐碑《硖石寺大随慧远法师迹记》,为宝历元年(825)镌造,碑首线刻弥勒佛讲经的情况。因为当时弥勒佛尚未成佛,所以服装仍是印度在家人(菩萨)的装束。图示唐代寺院全貌,山门、围廊、讲坛、佛殿俱备。是研究我国古建筑和佛教史的珍贵史料,宋政和八年(1118)。所立《罗汉碑》,刊载十六住世罗汉和五百普通罗汉名号。其中五百罗汉名号,在我国今存记载中年代最早。

三绝古建筑。新青莲寺系唐末宋初建筑,砖木结构,寺貌威严,艺术价值增高。寺座北向南,殿阁楼宇排列,左右对称,错落有致。出檐斗拱深远,庄重稳建,举折平缓,古朴坚固,是研究古代建筑的珍品。

四绝无影塔。古青莲寺东侧的藏式舍利塔是晋城市今存唯一的藏式塔,建于明嘉靖万历年间。此塔建筑奇特,每年端午那天,无论何时,不见塔影,故称之为无影塔。

五绝乳窦泉。位于寺门外左侧石崖下。这是一天然水池,池水清澈晶莹,水位常年如一,涝不增,旱不减,多取不减,不取不增。

六绝子母柏。寺后院中部偏西长有子母古柏周粗3米,高27米;子柏周粗不及1米,高24米。母柏干枯,子柏依母柏拔地而起,枝梢紧紧缠绕古柏。传说一百多年前,母柏枯槁,住持决计次日砍伐。不料一夜间长出一株幼柏,紧紧缠住母柏。寺僧见之,以为神意,故不再伐。

青莲寺大殿(图片来源:远方网 摄影:wf631012)

青莲寺位于晋城市东南约17公里的硖石山中,人称“晋魏河山第一寺”。青莲寺前上下两座,下边的一座创建年代较早,俗称古青莲寺;山上的一座年代稍晚,俗称新青莲寺。寺院三面屏山,一面下临丹河,景色秀丽,与南面的珏山双峰遥遥相望。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莲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当时高僧慧远在此结室为庵,草创寺院,初名为“硖石寺”。唐代宗在位时(762-779年)有神墨禅师在此修行。唐贞元之时(785-806年),有智通禅师在此注《六波罗密疏》流行于世。唐太和初年,有慧愔禅师从汾并(今太原)到此,在前人的基础上营造殿宇,广集佛徒,开辟法华经道场,至此青莲寺初具规模。

唐太和二年由于名僧接踵而至,佛教徒日益增多,古寺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便在今新青莲寺的位置创建上院兼设普贤道场。唐太和七年,由当地六位信士捐资建造弥勒阁一所,此时已拥有山田二十余顷,实力日益雄厚,咸通八年(867年)御赐名额为青莲寺。百余年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上寺曾被赐名“福严禅院”。但后来古青莲寺、青莲寺之名被历代沿袭至今。

来到青莲寺寺首先看到的是乳窦泉。“乳”是乳汁的意思。“窦”有清凉甘甜的意思。在乳窦泉的旁边写有两句诗“山吐天边月,溪流石上云”。看到这两句诗,我们的脑海中也许会浮现出一幅美景:当夜幕将临时,一轮明月从山中徐徐升起。而在晴朗的日子,蓝色的天空下,清澈的溪水倒映着天上的白云轻缓缓流动。溪水边垂柳随风轻轻摆动,静谧中仿佛又传来隐约的蛙声与虫鸣——从这两句诗可以看出从前这里有瀑布泉水,景色非常美丽。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幽静典雅的古建筑群,就是青莲寺。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许许多多的佛教寺院都是修建在清静幽雅、远离尘世的深山密林之中,所以佛教中就把寺院的第一道外门叫做“山门”。一般的山门又由象征着佛教“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道门组成,所以“山门”也被称作“三门”。这座红墙壁瓦交相辉映的山门及左右两边的钟楼和鼓楼是1986年由国家拨款和地方投资在原址上重建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青莲寺,去探寻它丰富的历史内涵吧。

进入掖门,首先看到的是天王殿。塑有四大天王,他们的形象全部是中国古代武将的打扮,身穿盔甲,横眉怒目,脚下都分别踩着两个小鬼,给人以一种凶猛威武的感觉。他们在我国民间又俗称为四大金刚,金刚是梵文的意译,金中最刚之意。用以比喻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的意思。相传,他们原是商朝佳梦关总兵的魔家四将,每人都掌握一种非常厉害的武器。但是他们助纣为虐,最后被姜子牙歼灭,在封神台上姜子牙奉太上元始之命,将他们封为“四大天王”命令他们辅弼西方教典,立地水火风之相,护国安命,掌风调雨顺之权。在南方是增长天王魔礼青,其身青色持宝剑,因宝剑有锋,故隐意为“风”。西方是广目天王魔礼红,其身白色持琵琶,因琵琶能拔调发音,故隐意为“调”。北方是多闻天王魔礼海,其身绿色持宝伞,因伞能遮雨故隐意为“雨”。东方是持国天王魔礼寿,其身红色持龙蛇,因这两种动物都可以顺着抚摸,故隐意为“顺”。所以这“四大天王”在民间又称为“风调雨顺”象征着“五谷丰登,天下太平”之意。

青莲寺子母柏(图片来源:远方网 摄影:wf631012)

天王殿的对面有座古老的建筑为藏经阁,它建于唐太和七年(公元833年),但现存的木构件多数是宋代的原物,部分斗拱上面还保留着宋代彩绘的痕迹。这座阁整体是单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面阔三间,上下两层。藏经阁是寺院的“图书馆”,一般不对外开放,详情很难了解。据碑文记载,宋代这里就贮藏着佛教的藏经,金元时期,藏经已达到五千多卷。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初,这批经书中的三十八卷北宋《天宝藏》曾经赴京展览后,丢失两卷,剩下的三十六卷被当时的军阀卫立煌借去,后下落不明。年深日久,几经战乱,现在全部散失。1986年全国文物普查时,在高平市的河西村发现宋代的《开宝藏》两卷,《辽藏》一卷,经鉴定是青莲寺藏经阁中的遗物,其中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所刻的一卷,是国内现存九卷中年代最早的一卷。

释迦殿建于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大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是古老的建筑风格。殿顶的正脊、垂脊、吻兽都是有琉璃制作的,富丽堂皇。殿前的明间有一些构件不是用木料,而是改用了石料,特别坚固,表面上还有线刻的花卉纹饰,雕刻得特别精细。殿内宽大的佛坛上,保存着四尊宋代彩塑。佛祖释迦牟尼居中,手作拈花印,结跏趺坐在莲台上。莲台下砌成硕弥座,束腰部分的四角塑着四个力士,作负重状,极为形象。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族名乔达摩,名悉达多,是当时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释迦是古印度种族的名称,牟尼是“贤人”的意思,释迦牟尼的意思就是“释迦族中的贤人”。东部莲台之上是普贤菩萨,须弥座束腰部分塑出一个六牙白象。普贤是梵文的意译,它的含义是普及佛家所讲的善行善愿。西部的莲台之上是文殊菩萨,须弥座束腰部分塑出一个狮子头。文殊是梵文“文殊师利”音译的略称,按照意译,他还有“妙德、妙吉祥、普首”等别称。他是专司“智慧”的胁侍,与专司“理”的普贤并立。另外还有释迦牟尼的弟子阿南像一尊。阿南全称叫“阿南陀”。意思为“欢喜、庆喜”。阿难是释迦牟尼的堂弟。在所有佛弟子中,他以闻法最多而著称。他本领是记忆力极佳,被称为“多闻第一”。也被人们称为“二祖”。整组塑像表情自然,比例和谐。在另一边原有迦叶像一尊,但已毁坏。

如果我们稍加留意便会发现,寺院中的饰物和莲花有着不解之缘,许多佛菩萨的宝座为莲花形状,许多檐壁梁柱和庄严也都雕画有莲花图案。这是因为传说释迦牟尼诞生前,其父净饭王宫内的水池里突然盛开出大如华盖的厅妙莲花。佛教还传说释迦牟尼得道理后是坐着莲花对弟子们说法的。除了这些宗教传说外,莲花本身的特点也得到了佛教的青睐。它处污不染,洁身自好,象征着佛教的清静无虑,出俗超尘。另外,在印度炎热的夏季,人们心浮气燥,面对碧水观望莲花,可宜于信徒们清静修行。所以莲花做为佛教的象征,成了信徒心目中的圣花,用来雕画装饰在殿堂、佛菩萨像的周围。

地藏楼创建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塑有地藏菩萨和十殿阎君。地藏菩萨居中,头戴花冠,手执宝镜,童手童脚。地藏菩萨是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地藏也是梵文的意译,地是指大地,藏是储藏、存有。意思是说,他就象大地一样包含着无限的善根种子。佛教传说,地藏在佛面前立下誓愿说:只有度尽六道(地狱、饿鬼、畜牲、阿修罗、人间、天上)中的所有众生,使他们摆脱苦难,自己才肯成佛,这种先人后己的牺牲精神实在令人敬佩。十殿阎君是佛教所传的十个主管地狱的首领,他们个个头戴王冠,身穿朝服,手持圭板,表情严肃,传神地表现出佛法的威严。另外还有一尊金刚力士,手执狼牙棒,面目狰狞,青筋暴起,全身肌肉夸张性地突起,令人望而生畏。这组塑像是宋代的彩塑,但是经过明代重装。

青莲寺藏经阁(图片来源:远方网 摄影:wf631012)

罗汉楼也创建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塑有广法天尊和十六罗汉。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命令常住人间专门济度众生的使者。在我国最早把罗汉形象塑出来的是唐朝僧人贯休,贯休善长诗、书、画,传说有一次他打坐入定的时候见到了十六位罗汉像,于是醒来便按照记忆将他们一一画了下来,这些画像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罗汉像的最初蓝本。在寺院中,罗汉的塑像不象佛、菩萨那样公式化、定形化,他们的形象生动,富于变化,更多地带有现实尘世中凡人的神态表情。你看他们或慈、或威、或醉、或笑、或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广法天尊是常住人间众罗汉的统领。他头戴花冠,肩披大巾,腰围羊肠大裙,胸挂璎珞,作“游戏坐”。罗汉楼楼下后墙中部,镶嵌着一通北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的《罗汉碑记》,上面镌刻着十六住世罗汉以及五百普通罗汉的名号。这里记载的五百罗汉名号,在我国现存记载中时代最早,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资料。

青莲寺的后院,生长着珍奇的“子抱母”柏。许多游客都是慕名而来的。母柏早已干枯而死,子柏紧紧缠绕母柏,生机勃勃,枝叶繁茂。相传在百余年以前,母柏枯死时,寺僧准备第二天把它砍掉,谁知一夜之间,一株幼柏竟然攀着母柏的树干缠绕而上,紧紧地把母柏抱住,寺僧不忍心砍伐,才留下了寺院中的这一奇绝景观和寓意深深的忠孝之道。

在“抱母柏”的旁边有两株雌雄异株的银杏。东为雄树,周粗5米,高约25米;西为雌树,周粗4米,高与雄树相同。银杏树俗称白果树,是一种生长缓慢而生命力极强的树,树龄可达二三千年,所以银杏树又有“活化石”之称。传说中华民族的先祖轩辕氏,复姓公孙,因银杏树的树龄长可与历史比肩,故也称银杏树为“公孙树”。一般植物多为雌雄同株,银杏却是雌雄异株,只有凭借风的媒介传花授粉。这里的两株银杏树,每到夏季枝叶繁茂,遮天蔽日,寺内显得格外清爽;深秋时分,满树果实,当山风吹过时,顷刻满地金辉,点缀了风景,生产了珍贵药材,又给古老的填充院增添了神秘色彩。

寺东侧高台处有一座天然而成石壁,高约二十米,下部怪石峥嵘,顶上却平若砥砺。石壁上刻有“掷笔台”三个大字。相传慧远法师在古青莲寺,一边讲经说法,一边注疏《涅磐经》,历经数年终于完成,为了证明自己所注经书准确无误,他决定求上天验证。吉日,他捧书持笔来到这块石壁前,仰天高呼:“如果我所注经书准确无误,我的笔抛起后便能在开空停驻。”说完便掷笔苍天。而这只笔果然在天空停留。后人为纪念他的功德便称这座石壁为“掷笔台”。明代泽州吏部尚书王国光有名句赋碑:高僧云卧到莲宫,台上传经写色空,落笔山头乘鹤去,老松犹响雨巷风。

青莲寺有一处与宗教内容无关的建筑叫“款月亭”。此亭建筑结构纤巧秀丽,南北无墙,东西墙内外满嵌历代文人墨客赏月时的题诗。这是晋城四大景观之首——“珏山吐月”的所在。每到中秋之夜,秋风送爽之时,便有无数游人云集在此,来欣赏一轮皓月不偏不倚从珏山双峰宽这间冉冉升起,山川大地尽染银辉的美妙景致。

半山腰的青莲寺(图片来源:远方网 摄影:wf631012)

在通往古青莲寺的路上有一座明万历年间建造的藏式舍利塔,它是晋城市现存唯一的藏式白塔。塔是晋代翻译佛经时梵文的音译,称为“塔波”、“浮图”,意思为“高显”或“坟”。最早的塔形建筑是用来埋藏佛舍利和遗物的,作用相当于我国的坟,所以又称为舍利塔。在古印度,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他的遗体被他的弟子阿难等火化,由内脏结石所结晶成的各种颜色的球体颗粒,就是所谓的舍利子。舍利子被当时释迦族等八个国王分得,他们分别在各自的国家建塔安奉,这就是塔的最早来源。因为佛祖的舍利子有限,不可能每个信仰佛教的地区都能分得。于是,各地的信徒们为了纪念供奉佛祖,便纷纷仿照塔的样式建造类似的建筑物。

古青莲寺历经沧桑,隋唐时期的规模已经无从得知。据清代的重修碑记载,当时有正殿9间,南殿9间,东西禅堂各5间,现在仅存正殿3间,南殿3间。正殿3间中,有大而低矮的方形佛坛,佛坛上的弥勒佛等6尊唐代彩塑,是全国现存唐代寺院塑像3处70多尊中的其中一处。

主像弥勒佛,面相丰腴,蛾眉、细眼、高鼻、小嘴,具有典唐塑“丰肌秀骨”的风格。弥勒佛肩披大巾,腰围羊肠大裙,双腿自然下垂,坐在须弥座上,左手置于膝上,右手作说法印,故称为“垂腿弥勒佛”。弥勒佛两侧,塑着站立的阿南、迦叶二弟子,迦叶居左,阿南居右。佛坛前部左右两端设置两个须弥座莲台,左边台上坐普贤菩萨,一腿盘曲,一腿下垂,这种优美的坐姿称为“游戏坐”,莲台束腰部分则雕刻着他的坐骑——白象;右边台上坐文殊菩萨,也是“游戏坐”姿势,莲台束腰部分雕刻的是狮子。佛坛中部分本来有两尊对称的供养菩萨,现存的只有右面的一尊。供养菩萨形体较小,单膝跪地,雕塑的手法侧重在表现他虔诚供养的神情。

南殿现存彩塑12尊,佛坛上正面的5尊塑像是宋代作品。当中为释迦佛,结跏趺坐(盘腿打坐)于莲台上,两侧为文殊、普贤二菩萨和阿南、迦叶二弟子。雕塑注重写实,生动传神。

南殿中的唐代碑刻《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记》,是唐肛宝历元年(825年)所立,碑首的线刻佛殿图(也称弥勒讲经图),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件极有价值的珍品。这幅图显示唐代一座完整的寺院,山门、围廊、讲坛、佛殿一应俱全。佛殿前讲坛上的弥勒菩萨尚未成佛,头戴花冠,身穿印度出家人的服装,结跏趺坐在莲台上讲经说法。他身后是一座重檐佛殿,五脊庑殿顶,装饰着典型的唐代鸱尾。佛殿四周是围廊,围廊与前面的山门相通。廊柱和山门柱头上的斗拱都是典型的唐代木构建筑风格,这幅图是研究唐代建筑结构和寺庙布局的珍贵资料。

欢迎关注《凤凰茶馆》。一期一会,本期内容探索中国茶禅之源。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