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麓山寺:岳麓山深处 智顗大师讲法华

2012年11月26日 09:06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郑立

麓山寺山门(图片来源:资料图)

深秋时节的湖南长沙岳麓山,层林尽染,枫叶似火。唐代诗人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描写这里的景色。不曾想,山峦秀美之中,还隐藏着一座古寺--麓山寺。

麓山寺位于长沙市西郊的岳麓山中,又名岳麓寺、慧光寺、鹿苑、万寿寺。创建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的麓山寺,为第一位来湖南传播佛教的僧人竺法崇所建,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山门上有一副对联:“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说明了它的历史地位。

麓山寺在两晋南北朝时逐渐兴盛起来,“建涅槃像于寺中”、“献贝叶经于层阁”,古刹日渐完备。隋唐五代时,麓山寺处于全盛时期。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到麓山寺开讲《妙法莲华经》,弘扬天台宗。近代著名爱国诗僧、世称“八指头陀”的中华佛教总会首任会长敬安长老曾驻锡古刹,并留下了不少诗作。此外,在这里,弥嵩、天放、笠云等诗僧辈出,他们能诗擅文,工于书画,并著述行世。杜甫、韩愈、李邕、刘长卿等许多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来寺游览,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佳作。唐代书法家李邕曾为古寺撰写并书的《麓山寺碑》,亦称《北海三绝碑》,字体秀丽,遒劲有力。

唐代的麓山寺殿堂雄伟,规模宏大,杜甫称它“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灭佛时,麓山寺的殿堂全部被毁,僧侣离散。之后,各朝几废几兴,先后有僧人景岑、妙光、智檀、文惺等在旧址上重建梵刹,寺院曾更名为“麓苑”和“万寿寺”。

清代时,经僧人智檀、文惺等修复的麓山寺,一直完整地保存到抗日战争中期。1944年,日军攻陷长沙,寺院弥勒殿、大佛殿、禅堂、斋堂均被炸毁,仅留山门与观音殿。

1953年,经长沙市政府批准,麓山寺交由长沙市佛教工作委员会管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以落实。1980年,长沙市佛教协会恢复活动,1985年元月全面接管麓山寺,成立了寺务管理小组,开始规划进行修复。

麓山寺重建时,修建了大雄宝殿、弥勒殿、禅堂、讲堂,历时4年,后又增建钟鼓楼、尊客寮。与此同时,除保留岳麓公园于1981年新塑的观音、善财、龙女三像外,又新塑药师、释迦牟尼、多宝三尊佛像于大雄宝殿,两边墙上嵌1000尊小佛像,因而大殿又名“千佛殿”。这些雕像是采用古代线雕技术和现代影雕技术雕制而成,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此外,还购置了大批佛书,有《大藏经》、《大藏经补编》、《续藏经》、《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现代佛学大系》等。

麓山寺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物是《麓山寺碑》,由唐代书法家李邕所撰并书碑记,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刻于麓山寺。《麓山寺碑》高2.72米,宽1.33米,碑额上有篆书“麓山寺碑”4个大字。碑记全文1413字,采用唐代通用的骈体文,词藻华茂,叙述了自西晋武帝泰始年间建筑麓山寺至唐开元立碑时,麓山寺的兴废修葺和历任方丈禅师弘法的事迹,还描写了“无风而林壑肃穆,不月而湘浦澄明”的岳麓风光。《麓山寺碑》集汉魏碑刻之长,对后来的书法艺术有很大的影响,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

现今的麓山寺,殿堂掩映在层林叠翠之间,晨钟暮鼓,梵音阵阵,进香拜佛者络绎不绝。为了不断提高佛教四众弟子的素质,加强道风建设,麓山寺举办了多期全省寺院执事进修班、居士学修班。1999年报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该寺创办了湖南第一所佛学院,实行学修一体化、学僧生活丛林化的办学方针,现已培养出优秀学员数百名,为湖南佛教界补充了新生力量。

古刹几历沧桑,其规模虽未及想象中的壮观宏丽,无哗众取宠的过分雕琢粉饰,却古朴中透着厚重,雅致中透着庄严。幽深灵寂,梵呗悠悠,钟鸣板响,颇具名寺气象。自创建伊始,从古寺流出的佛法活水,便滋润着灵秀麓山,滋润着三湘大地,源源不断地饶益着无尽众生。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