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民间生子不举现象严重,对此曾我部静雄己论之甚详。尽管宋朝法律明确规定:『故杀子孙徒二年』,『杀子之家,父母邻保与收生之人,皆徒刑编置』,但收效甚微。民间生子不举主要原因,一是生活贫困,二是丁税繁重。为此政府一方面采取减免赋税政策,一方面对产子之家给予补助,免其弃溺婴儿。
这项措施,始于南宋。绍兴十五年(一一四五)五月十三日,大理寺丞周琳言:『顷因臣僚建言,诸道有生子不举者,屡勤诏旨,申言劝诱,纤悉备至,应贫乏家生男女不能养赡者,每人支钱四千,于常平或免役宽剩钱内支给……』户部言:『乞下诸路常平司,依今来臣僚奏请事理行下。所部州县遇有下等贫乏人户生产男女,即时于见管常平义仓米内每人改支米一硕,内乡村去县稍远处,委本县处置,将义仓米准备支散,务要实惠贫弱』。但是政府政策似乎并未得到很好贯彻,绍兴二十二年(一一五二)四月己巳,司农寺主簿盛师文指出:『近于临安市井穷民,未闻有得斗米千钱者,况于乡村与夫穷僻镇聚?』行在临安尚月.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因此地方上为遏制溺婴之风,救风俗正人心,乃相率倡导举子仓,以补国家政策之不及。
举子仓之创设,一般认为是朱熹始倡,得福建安抚使赵汝愚推广,奏而行之。日本学者今倔诚二认为举子仓于绍兴五年(一一三五)在福建路建、剑、汀、邵四州军最先设立,其时朱熹刚满六岁,上述说法不能成立。不过建、剑、汀、邵四州军的举子仓曾一度中断,并未产生广泛影响。举子仓盛行确与朱熹、赵汝愚有密切关系。
南宋淳熙年间(一一七四-一一八九),赵汝愚在福建任上上书:『许令于民户寺观绝产田并与住卖,召人承佃,将所收租利与安抚司所置官庄及常平义仓钱米通融,以充一路食子之费』,奉旨允行。绍熙四年(一一九三)赵汝愚再任福建安抚使,曾与朱熹书信往还,讨论举子仓运营及杜绝弊病办法。
南宋举子仓非常普遍,城市乡村,所在多有。南宋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三),江南歉收,贫民因生计有弃儿于道者。吴兴知州郑作肃,为此设置『散收养遗弃小儿钱米所』。其后育婴机构在各地陆续产生。
南宋嘉定十年(一二一七),江东转运使真德秀在建康创设慈幼庄,『凡有遗弃小儿,即时责邻保勘会,见得遗弃分明,再行委官审实,附籍给历头与收养之家,每月支钱二贯文,米六斗,至伍岁止。其无人收养者,所属官司召募有乳妇人寄养,月给一同,至七岁止,其欲以为己子者听……抱养之初,极袱未备,则以钱两贯文给之。其病患者,听自陈给与药费,死亡者支钱一贯文,即时除籍。或丰年遗弃稀少,支用有余,则储蓄以备荒岁贩给』。慈幼庄性质同举子仓。嘉定十二年(一二一九)袁甫任湖州通判,时湖州己有『婴儿局』,袁甫《湖州婴儿局增田记》:『有弃儿于道者,人得之,洁其所从来,真弃儿也,乃书于籍,使乳母乳之,月给之粟,择温五人为众母长,众乳各哺其儿,又一人焉以待不时而来者。』南宋淳裕七年(一二四七)十二月,『有旨令临安府创置慈幼局,支给钱米,收养遗弃小儿,仍雇请贫妇乳养。安抚端明赵与筹奉行惟谨,于府治侧建屋,而凡存养之具纤悉毕备,其有民间愿抱养为子女者,官月给钱米,至三岁住支』。政府规定领养弃婴者每月津贴钱一贯、米三斗。宝枯四年(一二五七)这个政策在全国推广,令 『天下诸州建慈幼局』。次年又诏:『联念军民,无异一体,尝令天下诸州置慈幼局……必使道路无啼饥之童。』
慈幼局在州一级城市中较普遍,如苏州设于宝裕三年,建康和江阴设于咸淳元年。慈幼局受到时人极高评价,是应该引起注意的一个问题。时人评曰:『局名慈幼,官给钱典雇乳妇,养在局中,如陋巷贫穷之家,或男女幼而失母,或无力扶养抛弃于街坊,官收归局养之,月给米绢布,使其饱暖,养育成人,听其自便生理,官无所拘。『又曰:『贫家子多,辄厌而不育,乃许其抱至局,书生年月日时,局设乳姐鞠育之……遇岁侵,贫家子女多入慈幼局,是以道无抛弃之子女。若冬遇积雨雪,亦有赐钱例,虽小惠,然无甚贫者,此宋之所以厚养于民而惠泽之周也。』或不无溢美,但定非谀辞。
作者:王仲尧 编辑:邢艳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