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慈善事业
2007年08月21日 12:34佛教大学 】 【打印共有评论0

救病:佛陀是大医王,救治人类的一切病苦,他除了演说心法,教导众生如何去除烦恼外,也讲说许多有关身体结构与保健的知识,让弟子们能充分自我了解,安心办道。因此,僧侣中也有精通医术,从事行医救人者。东晋的佛图澄、竺法调、单道开、竺法旷、于法开、于道邃、耆域、诃罗揭、安慧则等法师,是来自西域与印度的医僧;南北朝的宝象、昙衍、灵裕、昙鸾等法师研究医术,救护贫病;隋唐的智顗、灌顶、法进、波颇、法喜、昙荣、代病、僧伽、神智、杜顺、丰干、智广、道开、行满等法师,于医疗救病方面,皆有贡献。其中,代病法师发愿一生代人受病,以救众生之苦,故名“代病”,其悲天悯人的胸怀令人感动。医僧尽心尽力医治病患,并未索取医药费,而是本着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从事治病利人的慈善事业。

医院的起源与佛教有很大的关系。佛门的医僧医术高明,而且救人如救己,患病者往往闻名前往求治,远路去的甚至就在寺院中住宿,一直到痊愈时为止,寺院如同医院,也提供医疗住宿。早在北齐时,那连耶舍就在寺中收容痲疯病患者,施以医护与疗养;唐朝年间所设置的养病坊,则是在寺院内施行救治,并收容病患的疗养所。日本圣德太子所建造的大阪四天王寺,设有敬田院、悲田院、疗病院、施药院等四院,其功能如同今日的免费诊疗所、养老院、孤儿院,以贫困、孤独、病患为对象,施以免费治疗、收容、救助的慈善设施。台湾目前也有许多由佛教团体成立的慈善机构,如医院、老人院、育幼院、功德会等。过去佛教寺院内的医疗慈善机构,多半由国家设立,委托僧侣管理,国家慈善事业若能与佛教结合,当更具教化福利之功。

护生:“保护动物”是现代最前卫的环保意识,其实,佛教自古以来就倡导护生的观念,如戒律中的“不杀生”戒、佛教仪式中的“放生”,乃至基于慈悲心的“素食”等。《梵网经》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若见世人杀畜牲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因此,佛教戒杀护生的对象甚广,小如蚊蚁,也尽量驱逐而不轻易杀害。

许多人在信仰佛教后受戒不杀,更有进而终生茹素,乃至影响广大社会群众者,譬如梁武帝曾诏敕天下:“严禁取用生物以合药,郊祭祀天所用的供品,牛、羊、猪等,皆以面食代替,祭祀宗庙的牲礼以果实代替。”隋文帝则诏示天下:“正、五、九三月为长斋月,每月有六斋日,即: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禁杀一切生命。”

放生是佛教护生事业的典型代表,高僧大德悲天悯人,民胞物与,每见命在垂危的牲畜便生救拔之心,或出钱买回放生,或带回寺里豢养,因此寺院里开始有放生池、放生园的设置。信众受到感化,逐渐效仿,上至天子,下及庶民,都知道放生是慈悲延寿的象征。

除此之外,佛教在社会慈善事业的积极努力,还包括:倡导禁酒,减少犯罪;至监狱弘法改善人心;提供住宿、斋食,指引游子旅人;植树美化环境,注重水土保持;凿井开渠,开发落后地区;义冢义葬,怜悯孤魂穷子等等。总之,佛教寺院本身就是慈善事业。

其实,佛教二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善男信女对于法力无边的佛陀已经具足坚定的信心,任何失意困厄,沮丧潦倒的人来到寺院,无不虔诚膜拜、顶礼,祈求佛菩萨加被;也有许多人在度过难关后,回到寺院供养、奉献以为还愿,并成为不退转的佛教护法。佛教寺院本身的庄严肃穆、清净祥和,诸佛菩萨的慈眉善目,在在给予世人心灵的安慰。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邢艳玲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