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3年以来,笔者曾三次参访厦门南普陀寺,虽然久闻该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办得生气勃勃,但来去匆匆,未能专门拜访。今年四月末,笔者再一次来到这里,并有幸拜会了南普陀寺方丈、慈善事业基金会会长圣辉法师,还与基金会常务副会长慧然法师以及正兴法师、普陀法师进行了座谈,不禁为他们慈悲为怀、热心慈善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了解到不少基金会的运作情况和成功经验。慈善事业是弘扬佛教慈悲济世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我国佛教事业的发展和寺院经济条件的改善,慈善救济将成为各地佛教协会和寺院的一项重要工作。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多年来的经验,对于各地佛教界开展慈善事业将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妙湛法师与慈善事业基金会
南普陀寺座落于厦门市区东南面五老峰之麓,依山面海,风光秀丽,为我国东南沿海名刹。寺院西端有一处大院落,大门两边各有一匾,分别为“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和“慈善基金会义诊院”。透过院门,可以看到一座三层的古建大楼,颇为雄伟,三楼正中高悬一横匾“慈善”,为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手书。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就设在这里。
说到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就不能不提到该会的创始人妙湛法师。妙湛法师为辽宁丹东人,早年就读于师范学校,后从事教育工作,曾任丹东市第一小学校长。日寇侵华时,东北被伪满政权统治,因其名重教育界,且富爱国情操,与抗日救国会有关而遭逮捕,备受折磨。1938年,他于狱中经难友指点,默持观音圣号,未几获释,因而深感持名之益,遂决志学佛。1939年于风城双泉寺剃度,旋赴北京拈花寺受具,同年腊月负笈青岛湛山寺佛学院,亲近高僧倓虚法师数载。后至扬州高旻寺参学于来果禅师座下,颇有省发。1957年,法师卓锡厦门南普陀寺。至“文革”时钟鼓日稀,僧徒星散,他梵行高洁,处危不惊,守志护法,寺院建筑、文物赖以保存。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南普陀寺得以恢复,法师担任住持,矢志重兴道场,数年间修复了南普陀寺及相关多所寺院。1984年,他还力排阻难,恢复闽南佛学院及佛教养正院,培养僧才,使慧炬有继。后又开拓万石莲寺及紫竹林为闽院尼众修学处,广纳学子达数百人。
法师具有殷殷爱国情怀和济世悲愿,教内外凡有困难的人找到他,他都尽力给予帮助。他一生有两大心愿,一是办佛教教育,二是办慈善事业。当寺院修建初具规模、闽南佛学院教学走上正轨之后,便想到要更多回报社会。1989年,他在闽院发起纪念建国四十周年演讲比赛,其主题便定为“念佛不忘爱国”;他认为信佛教的人多、懂佛法的人少,常常分不清邪正,因而于1993年创办佛经赠送处,并与厦门大学合作成立佛学研究班;1994年夏,福建三明地区水灾严重,他冒着倾盆大雨将65000元人民币送往厦门市民政局以救助灾区人民;同年,当他得知重庆所辖綦江、万盛的贫困山区儿童上不起学、生活困难时,马上派“佛教希望工程组委会”的代表赶赴四川,捐赠87900多元给“四川佛教希望工程”,以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妙湛法师常表示:“将自己奉献给众生,愿大家早日成佛”,同时教导学僧们要学习菩萨“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慈悲精神,“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正是在这种理念的驱动下,在海内外信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1994年12月,他创办了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成立伊始即提出“八万四千善行,从六个一百做起”,即一年中要奖励一百位优秀教师、资助一百位失学儿童、一百位孤儿、一百个特困户、一百位孤寡老人和一百位残疾人。这一工程在短短的9个月内便超额完成。为了使慈善捐款专款专用,他创办了专属基金会的法物流通处,其收入供基金会管理、运作开支。1995年,在法师的指示下,基金会开设义诊院,救助那些无钱看病的人。
法师誓愿弘深、悲心恳切,长年为寺院修建、人才培养、扶贫济困、希望工程等弘法利生事业日夜操劳。可惜天不假年,1995年12月,妙湛法师因病溘然西逝,弥留之际犹不忘慈善事业,写下“勿忘世上苦人多”的遗训。
作者:陈星桥 编辑:邢艳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