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心经修心课》:读懂了《心经》就明白了人生

2013年11月11日 09:20
来源:《心经修心课》 作者:濑户内寂听

  摘自:《心经修心课——不烦恼的活法》 濑户内寂听 著, 华文出版社 2013年09月

阅读提示作者濑户内寂听是日本最具影响力九十岁高龄尼僧,位居日本最高僧位——大僧正。本书是她历时一年亲自宣讲《心经》,结集而成,影响整个日本,荣获多项大奖! 更多

读懂了《心经》就明白了人生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也是由起承转结构成的。首先是出生,接着是长大、上学、恋爱、结婚;有一天,人生出现了转机,丈夫突然辞职或是闹离婚,要不就是得了重病做手术——这些转机有点不好——最后是死去。

大家不妨把这部经看作一首诗。我们知道,中国的诗,都是由“起承转结”构成的。最初那句是起始,接下去第二句是承接,然后话锋突然一转,最后是结尾。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也是由起承转结构成的。首先是出生,接着是长大、上学、恋爱、结婚;有一天,人生出现了转机,丈夫突然辞职或是闹离婚,要不就是得了重病做手术——这些转机有点不好——最后是死去。

《心经》的结构,也是起承转结。依这个顺序分析的话,那么到目前为止我们讲的这几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到此为止是起承转结中的“起”,共二十五个字。

接下去,“承”的部分就有点长了。我们先看开始的二十七个字——“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处讲的是“事理圆融”,是至高至上佛理,即“华严之教”。在经文中是跳跃式地突然切入的。“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二十个字,说的是用以解释中道实相的三论,为天台宗所推崇。继续往下,从“是故空中”到“无意识界”,共三十四个字。说的是物心皆无,即世上的一切都归于无。

属于“承”的部分还没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十八个字,是针对“缘觉”说的。所谓缘觉,是一种悟性的层次。我们知道,不同的人,理解事物的层次是不同的。这段话就是说给悟性达到缘觉层次的僧人听的。接下去的“无苦集灭道”,是针对声闻层次的僧人的,声闻比缘觉的层次还要高点。再往下是“无智亦无得”,这次只有五个字。天台宗里有“一行法”之说,这一行字,是在再一次说明一切皆空的道理。

以上是“承”,下面开始进入“转”。从“以无所得故”到“究竟涅”,是告诫菩萨层次僧人的。针对的悟性层次越来越高,从缘觉到声闻,现在又到了菩萨。从“三世诸佛”到“三菩提”的二十二个字,讲的是绝对的悟性。到这一步,已经诸法皆通了。这儿最难,说的是功德。即做到了这一步,就积下了成佛的功德。

现在,我们已经说到起承转结的“结”的部分了。所谓“结”,就是收尾部的结论。在此之前,经文一直在教诲各种不同层次的人,最后,在这个部分颂扬了佛的功德。而且教给了我们颂扬佛的功德时念咒的咒文。也就是说,只要像这样念咒就行。

关于这咒文,有一种说法很有趣。大凡日本的僧人都认为,《心经》是行六波罗蜜以渡到彼岸的教诲,是浓缩《大般若经》中的精华而成。我们都是这么学过来的。论其源头,是三藏法师玄奘的解释。玄奘这人去过印度,在那烂陀寺(古印度佛教最高学府)留过学,那儿有一万多学生,玄奘是其中最为聪慧的天才。既然是他说的,大概不会有错。于是我们就这样沿袭下来了。

可是有个僧人觉得,这些说法都是错的。他认为,这部经文里,根本就没有提到“六波罗蜜”。那么,这部经要教给我们什么呢?他说,没别的,就是让我们念最后那行“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就应这个看法的差异,他建立了自己的新宗教。这个人就是亲鸾。在那个新宗教里,人们只用向佛陀念一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就可以被救出苦海。

这种说法有个性,浅显易懂,也有它的诱人之处。可问题是,这个僧人是个凡事建立自己新假说的行家。他的话缺乏可信度。对别人说的话不囫囵吞枣,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假设,这本身没什么错。比如小说家们,不都是在乱说吗?可那是小说,不是学问。学术上的假说,是要证明的,不能证明,没根据,说什么也没用。

对迄今为止佛学上的结论,我们总觉得好像哪儿缺点什么。可是,它毕竟是前人引经据典、经过学术上的研究从而得出的结论。为了弄清《心经》的内涵,无数高僧耗尽了一生的心血。这说明它就有这么难,以至很多地方,我们一直是似懂非懂。

为了给大家讲法,我也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总之我觉得,玄奘在解释这部经文的结论时引进“六波罗蜜”,大概不会有错。如果真的有错,在他的理解传给后世的这么多年间,出现过那么多才高八斗的高僧、学僧,他们肯定会提出不同看法的。事实是:没有。他们中没人提出过不同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心经》是取《大般若经》之精华而得。它教诲我们只有修行才能渡到彼岸——照这样理解就行了。

当然,我们至少要知道,曾经也有人提出过这样的看法。虽说我们说不清究竟谁对谁错,但是我觉得,还是相信传统的理解为好。

最后的“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一行,不是译文,仅仅是把梵文简单地音译过来,配上汉字而已。如果硬是要翻译,可以翻译成“去,去,到彼岸去!”可是,除了字面的意思,这里面还藏着弦外之音。这就是咒,梵语称之为陀罗尼。

[责任编辑:马本州] 标签:濑户内寂听 《心经修心课》 佛教 《心经》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