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解释: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2009年04月13日 15:24中国文史出版社 】 【打印共有评论0


菩萨拜别师父归来后余兴未息,回忆佛祖的棋路奇绝而轻描淡写,轻松自如且又高超无比,哪里尽了全力?其大将风度和恢宏气概令人叹服而大开眼界。只是忆起那令人不快的悔棋,久久平静不下来,再想想师父送别时慈祥微笑并略带滑稽的神态,心中恍然大悟而直拍大腿“啊!原来是佛祖在帮我改正缺点哪。”菩萨想通了后,眼睛一亮遂获动力,一股幸福暖流涌入心田遍布周身,下定决心从此改正自己办事过于认真执着的老毛病。并感慨万千道:秉性难移千年移,师度自度自家迷。

佛陀在平时生活中,有时耍起小孩子脾气时也分毫必争、很会计较,活生生一个老顽童。为了找轻松,时而开个玩笑,那独特的幽默感足令人捧腹和回味无穷。佛慧眼识珠,从不埋没人才;但千万别在他面前耍花招。他心太软,多于看人之长,过于慈悲的时候太多,总是付出奉献给别人给众生的太多太多。但要求佛家很严格,有时甚至很严厉,严师出高徒,佛陀堪称典范。有一本书中写到佛降世之前名曰原始天尊,手下有观音等十二大弟子,其它弟子无数。到了人间后,度化的菩萨和罗汉等则更是成千上万;其中包括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子和众多亲友。试想,如果没有极大智慧、极大慈悲,假如不是严师、高师,怎么会有那么多赫赫成果呢?

徒弟请教佛什么是顿悟?佛陀说:“顿悟不如彻悟,彻悟我也没做到。”与在家弟子谈起人生种种细节时,佛竟然也泄露自身之天机说:“我小时候也很顽皮,有时也很调皮。”

佛陀亲切感人的话语感染力极强,能激励人向善向上,无形中给家庭和美、慈爱儿童、客观地认识儿童等,带来了温馨的智慧和动力。凡是接触过佛陀的人都能感到幸福、得到光明、领略到榜样的力量滚滚无穷。

在几种版本的释迦牟尼传记里,记载着一些佛陀度人的感人之举和高明招法。如度化出身妓女者成罗汉;教化恶人、江洋大盗和杀人魔王;教化邪教头子等,他们几乎是个个都改邪归正而投靠皈依了佛门。佛陀接引各方众生无数,上至国王,下至奴隶和乞丐等。这些举措都从各不同角度体现出佛陀的品貌、性格和心态,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慈悲和般若。

佛陀是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俱足的典范。老人家一身清白、一身佛光、一身慈悲、一身智慧,说到做到,集完美于一身。

有人曾善意地问,对恶人怎么帮呢?佛家主张按大自然规律办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路线分明,决不含糊;但在思想教育上,佛家提倡以慈悲为怀。有这么个例子:一天,女儿因故骂了刚刚过门的继母,父亲吃不住劲就打了女儿一棍子,不巧,把女儿的腿打骨折了,女儿住院治疗,双方都很气恼,应该说父女双方的行为都有恶的成分。在此期间,学佛的儿子周旋于父女之间,用佛法教育双方,结果父亲主动去医院看女儿,女儿感动地哭着说:不怨爸爸,是女儿不孝,惹爸爸生气了,对不起。父亲心疼女儿也流了泪,父女抱头痛哭-----,在佛法感召下父女感情恢复如初,反而更增强了佛性和增进了理解,这也是帮。在人间法律上惩治恶人和给出路等也是在帮,帮的方式多种多样。

佛陀还特别强调和十分重视忍的功夫,他的般若也可以说是实行彻底忍辱所成就的。读者朋友不妨参照阅读一下释迦牟尼佛的几十种传记。

在星云大师所写的“释迦牟尼佛传”里有这样的一段:在佛陀的倡导下,众沙门经常出去化缘。有一次一恶汉将沙子投入舍利弗的饭钵里,并用棍棒打破小沙弥(少年儿童和尚)罗睺罗(佛陀的儿子)的头,罗睺罗恨得咬牙切齿,这时其师舍利弗为之说法,罗睺罗后来也想通了“忍”的高贵,心情反而愉悦起来。佛陀知道后很是欢喜,称赞道:“不知道忍的人,就不能见到佛陀,是背法远僧,常堕于恶道之轮回。能忍恶行才能平安,才能消除灾难之祸。有智慧的人见到深远的因果,克服嗔心多行忍辱。佛法的精神、佛法的真义和世俗的看法不同。世上认为珍贵的而佛法认为下贱。忠与妄不能相容,邪是妒正的,恶是不喜欢善的,贪欲的人不高兴无欲之行。在这种情形之下,修道者唯有忍辱。忍是助道的增上缘,可使你早得解脱而获证果。忍象大海中的舟航,能够渡一切灾难。忍又是病者的良药,可以救人之危。我能够成就佛陀,独步三界,受人天敬仰,是我心能安稳,知道忍辱德行的可贵。”

一次又谈到忍时,佛陀说:“忍的美德,持戒和苦行都不能及。能够行忍的人,才是有力大人!假如不能用欢喜之心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就不能称作有道的智慧之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凡夫子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