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和聪明有什么区别?
般若和聪明,从某种意义上严格地说,是相对立的。聪明行为往往用于世间小名、小利、小恩和小惠;而般若却是用于世间和世外的大善、大德、大慈和大悲。有人这样形容大智慧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意思是说占有般若者对于人间的私事、名利和色情等,不肯懂得、也不会去进行运作;但从根本又很明了这类事物的性质和价值,且此岸和彼岸的一切事物全部晓得。
般若与糊涂二者往往却是相通相亲的,大智若愚就是形容糊涂的,糊涂常常是宽容的代词。
聪明和愚昧二者倒是有相通之处,因为聪明往往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容易耽误大事。
四者的关系是否可以对比排列如下:
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聪明有知有所不知,糊涂难知难得不知,愚昧无知一无所知。
般若是无所不能的,她是人类的瑰宝、是无价之宝,是最值得亲近、最值得追逐、最值得依赖的宇宙最高真理。她是最可靠的人类立身之本,她是宇宙本有的,也是被佛家发现并独有的珍奇宝藏和财富(但又公开而非私有),由此可以如此推论:
科学的母亲是佛学,佛学的缔造是佛陀,佛学的枢纽是心经,心经的要害是般若。
那么般若是从哪里来的呢?应该说是从悟道悟空中来的。虽然答案有了,但为了生动活泼地理解般若的含义,我们不妨采取闲谈的方式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探讨一下,般若在佛陀身上是如何具体体现的。
1、相貌(包括音容笑貌):相貌是人的仪表,可以反映人的整个内心思想境界。各种释迦牟尼佛传记里都记载着佛陀的出奇而惊人的特别相貌。有个叫阿私陀的智者,是个德高望重有神仙美誉的慈祥老人,当他看到悉达多王子时,惊叹这未来的佛陀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绝佳貌相。他认为相貌的圆满必能体现心灵的睿智。阿私陀仙赞美佛陀的话,在释迦牟尼佛传世的一张真实画像里我们可以得到印证,那真是平凡中透着伟大,生动而敏捷中透着神采飞扬的气概。据说在印度、尼泊尔、大英博物馆和中国都珍藏着佛陀画像的原稿或复制品。
2、语言:在言语道断中最能体现出佛陀极强的个性和创造性。佛陀的思维广远而慎蜜,敏锐而客观,相机说法灵活恰当。比如佛陀对心胸有些狭隘的弟子说:“为人要正,交朋友要诚,以心相待,万事皆空。”什么正?心正,什么叫心正?心正悟已多,多觉悟、醒悟自我,多看自己的不足,多看别人的长处,少看别人的不足,是属于正向思维;只能挑别人的眼,而又对自身毛病轻描淡写、喜欢自满,或没有远大志向等,这恰恰是邪向思维。
佛陀的言词中总是充满智慧,可以说字字珠玑,有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有时婉转柔和且令人荡气回肠,有时富有震撼力和让人回味无穷。如在经文《阔》中教导弟子说:“以佛为光,以师为长,以朋为友,以亲倍至,以小人为和。”
作者:凡夫子 编辑:闫秀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