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游记]泉州少林寺:梵呗声中感受亦禅亦武的雄风

2012年10月23日 08:15
来源:泉州网 作者:郑剑文

泉州少林禅寺(图片来源:资料图)

泉州少林禅寺(图片来源:资料图)

泉州少林禅寺(图片来源:资料图)

那一天,古城泉州的天空堆积着半边的火烧云,清源山下的少林禅寺也因此绚丽不少。我坐在大雄宝殿前的老榕下,那游丝般的梵音弥漫成一种禅意的境界,我的心也随之空灵起来。突然,晚风传来阵阵霍霍的习武声,又让我感染到几许火辣的气息。

俗话说,风火相生。泉州少林寺的前世今生也正是在风与火的演绎中走过的。清代晋江人蔡永蒹在《西山杂志》中载:“唐嵩山少林寺十三僧之智空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闽僧武派之始焉。”北宋时南安人刘昌言有一句名诗“泉南到处少林风”,这亦禅亦武的少林风在一千多年前的泉南大地已然兴起。大殿前那苍老的古榕静默着,我不知道它是否见证了那起起落落的少林之风。

公元907年,唐朝即将谢幕,时为福建观察使的王审知弃唐归梁,泉州少林寺僧群起抗争,上演了一场“千僧技击反王藩” 的悲壮故事,王审知一怒之下一把大火让少林寺沉寂将近百年时间。直到公元981年少林风才再度吹起。“念佛不忘救国”是一代高僧弘一法师说过的话,而这一思想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被泉州少林寺的武僧们表达得淋漓尽致,尤其表现在对异族入侵的行动上。

公元1276年冬,南宋气数已尽,南宋幼主端宗一行由福州坐船逃到泉州刺桐港。身为泉州市舶司的蒲寿庚 “闭门不纳”,任由一群本该是锦衣玉食的皇室遗少在北风凛冽的晋江上挨饿受冻。很快,蒲寿庚献城降元,这对于奉宋为正朔的少林武僧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于是反抗成为他们最为直接而强烈的表达方式。于是,又一把火映红了泉州的半个天空,清源山下只剩下一片断壁残垣。伴随着那一缕消失的青烟,少林风似乎平息了。

然而,少林风一经扬起却再难以抑止,这阵禅武相伴的风从清源山下悄然无声地吹向泉南大地,让少林武术成为民间抵御外侮的技艺。明嘉靖年间,闽南一带倭寇肆虐,少林之风所到之处总让倭寇闻风丧胆。清初,郑成功举起反清复明大旗,少林之风得以在海峡两岸盛行。这是少林风吹得最为刚劲的时期。清廷认为,在遥远的闽南有一个武僧超千人又有反异族传统的少林寺,确为心头之患。乾隆二十八年的秋天,清政府借武林纷争之机,下诏焚烧了泉州少林寺。在萧瑟的秋风中,一场冲天大火让这座号称“十进山门万丈垣,百顷田园三岭地”的禅院变成一片焦土,那夜的天空照样堆积着半边的火烧云,那或许是泉州最为凄美的一个夜晚。

新月初上,我独自在寺院回廊中徘徊着,泉州少林寺经过三兴三废后浴火重生。在少林寺复建工地上,陆续出土了不少柱础、石鼓、石槽等构件,那火烧过的斑驳痕迹似乎诉说着一段武林传奇。站在演武堂前,晚风时而飘来轻柔的南音清曲,时而又挟带着刚劲的习武呐喊,让我感觉这少林之风忽远忽近,似乎穿越千年风云,又似乎近在耳畔。是的,这是一阵经久不息的雄风,这是一阵亦禅亦武的雄风。

[责任编辑:印媛] 标签:泉州佛教 少林寺 泉州寺院 南少林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