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拉纳西:恒河边圣城 生与死同在
流经瓦拉纳西的恒河(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曹立君)
一个城市,又脏又乱,但又最令我向往,甚至有种想住在那里的感觉,那便是瓦拉纳西(Varanasi)。瓦拉纳西位于印度北方邦恒河中游的瓦拉纳和阿西两河之间,在1957年以前叫贝拿勒斯,瓦拉纳西是由瓦拉纳和阿西两个印地语词拼成的。这里是印度教的圣地。这个印度北方邦的城市相传由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主神之一湿婆神(Shiva)建于公元前6世纪,拥有超过1500座以上风格各异的印度教寺庙,印度人心目中的圣河--恒河正流经这里。印度教徒人生四大乐趣--“住瓦拉纳西、结交圣人、饮恒河水、敬湿婆神”,有3个要在瓦拉纳西实现。
马克·吐温说:“贝拿勒斯比历史还年迈,比传统更久远,比传说更古老,甚至比这些加起来更古老两倍。”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记载:
婆罗痆斯国,周四千余里,国大都城西临?伽河,长十八九里,广五六里。闾阎栉比,居人殷盛,家积巨万,室盈奇货。人性温恭,俗重强学。多信外道,少敬佛法。气序和,谷稼盛,果木扶疏,茂草霍靡。伽蓝三十余所,僧徒三千余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天祠百余所,外道万余人,并多宗事大自在天,或断发,或椎髻,露形无服,涂身以灰,精勤苦行,求出生死。
今天在瓦拉纳西,人们会发现,历史真的在这里停滞,一千多年过去了,一切似乎都没有变化。
瓦拉纳西或许是太嘈杂脏乱了,满地的粪便,随地躺着等待死亡的老人,此起彼伏的婆罗门手中的法器声与诵经声,空气中弥漫着焚烧死尸的气味,一切都不是让人很舒服。但是,两次都来这里,依然是那么激动,因为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印度人的生活传统。穿行于瓦拉纳西迷宫一样的小巷,观赏恒河边林立的印度教寺院,或租一条小船荡舟恒河,看印度人的日常生活,看每天必然上演的各种宗教仪式,看一对对新人牵手从大街走过,看一个个生命在此走向终点,人世间的生与死会在这里同在。我感觉自己的心在跃升,在恒河上空游荡和沉迷,每次都依依不舍地离开。
在印度,慢慢会习惯晚睡晚起,这是印度人的生活习惯。但是,在瓦拉纳西则完全相反,凌晨五点钟,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会前往码头,本地的印度教徒也会到恒河沐浴。于是,寂静的瓦拉纳西,在昏暗的街灯与弥漫的烟雾中,突然热闹起来。突然,身后传来一阵热闹的乐器声,只见乐队后面有一男子骑马,另外便是身著鲜艳的纱丽的女子也骑在马上,原来是结婚队伍。红纱丽像团火,热烈而夺目,精美的刺绣上还缀满珠片,在街灯照耀下发出光芒。我看不清新郞和新娘的表情,只有那些器乐声代表着喜悦与欢乐。恒河是印度教徒的圣地,让它见证生老病死是每个印度教徒都想得到的幸福和永恒,婚礼也不例外。恒河边举行的婚礼仪式,当然具有宗教意义。因为结婚的目的是完成种种宗教职责,而男子必须结婚生子才有资格向祖宗供奉祭品。因此,在结婚仪式上,夫妇双方为此念咒、祈祷、发誓,丈夫还对妻子明确说道:“我为了得到儿子才同你结婚。”可见,像婚姻这样的世俗生活,仍然是宗教生活的延伸。
靠近码头的街道两侧,老老小小的乞丐静静地蹲着,见到游客只是伸出一只只漆黑的手,令人不忍再多看一眼。路边偶尔会发现一些等死的老人们,身边放着一堆破烂的行李。依照这里的习俗,死在恒河岸边能免费火化,最后把骨灰倒入恒河,以终止无休无止的人生轮回,抵达极乐之境。能在天堂门口死去是幸福的。在恒河西岸有众多的焚化场,印度教徒死后,尸体以白布包裹成木乃伊状,覆盖着镶金线的黄红绸缎,被四五名大汉以竹担架抬到焚化场的木柴堆旁。在暮色将临时,婆罗门举行仪式后,便可以火葬了。肃穆的气氛、腾空的浓烟和空气中弥漫的刺鼻气味,最后将一切都倒入恒河,岸边已经积了一堆黑灰色的物质,水面上飘浮着鲜花,偎依岸石,徘徊不去,十分凄美。但是,一切都如几千年以前,按部就班地进行。因为生死就是如此轮回不息--何等平淡,又何等匆匆;何等公平,何等庄严,何等快乐又痛苦地啃蚀我们。
码头人声鼎沸,印度教徒在敲着法器,唱诵祈祷着,为沐浴举行仪式。在码头的几间小屋内,住着几位印度教的苦行僧,确实如玄奘法师所说“或断发,或椎髻,露形无服,涂身以灰”,禁不住地会拿起手中的照相机。但是必须先供养他们;若未供养他们,未经他们的允许,是不能拍摄的。否则他们会很凶地跑出来要钱。有时,禁不住会怀疑他们是真正的修行者吗?或者,路边静静蹲坐的乞丐才是苦修者。
坐上船,马上会上来两三个卖花灯的小女孩和小男孩,一小盆花中间,放置着一支蜡烛,每盘十卢比。大家都纷纷买了花灯,船在恒河的中央时,点燃放在河面上,祝愿带来幸福与和平。船慢慢地驶向东岸,西岸是拥挤的城镇和悠久的历史,沐浴的人们越来越多,船也经常相互碰撞,在灰蒙蒙的迷雾下,一切都显得迷离而又神秘。时不时有铜钟轮流拉响,叮叮当当,叮叮当当,一声紧似一声,不休不止,像招魂,像赶路。看着油腻的河水,想想这些无尽的灰烬中,或许有我们哪一世的身体。无论美、丑、穷、富,一切都会成为恒河边飞扬的一抹沙,一切沙土都曾经是我们自己。
喧嚣渐渐远离我们而去,便到了恒河的东岸。这里渺无人烟,只有大片裸露的沙地,蔓延至目力不可及处。想起佛陀经常在经典中以恒河沙举譬喻,用双手掬起河沙,似乎一切变得十分神圣。我们都纷纷买了小贩手中的瓶子,装上满满的恒河沙,毕竟这是恒河沙啊!我一个人沿着沙地往前走,河沙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看着这些平常都是各种角色的人们,在这个时刻,手上都提着装恒河沙的瓶子,仿佛是天真的孩子。或许在大地的怀中,无老无小;我们都曾经是孩童,恒河显出我们的赤子之心,再老的人也会有童稚的微笑。
这或许是恒河的神奇吧!喧闹与寂静同在,生与死同在,世俗与神圣同在,恒河承担了太多的净化功能。印度教徒将自己的一生都交给恒河,于是人世间的肮脏、丑陋、死亡等种种不幸,都随着恒河水流向远方。这对于人来说,是一种释放;可是恒河毕竟是一种自然的存在,它似乎不堪重担,臭气永远弥漫在恒河上空,浑浊的河水有点像化不开的巧克力,这或许是文明与自然的矛盾吧!
天渐渐亮了,两次都没有看到美丽的恒河日出。似乎可以想象,旭日在晨雾中,会露出隐隐约约的红光,不会有耀眼的光芒,只会有安静的上升。一群群海鸥拂过河面,激起我们的欢呼。其实它们是来寻找焚化后的尸体的。总有一天,我们也是它们寻找的对象吧!回到码头,只见黑乎乎的一群人全都泡在水里,男人赤着胳膊,女人披着纱,不断地浸水、喝水。有些人洗完了,便在台阶上刷牙。这里没有人用牙刷,都是用杨枝,刷完后把水咽下,再清洗一下。这便是律典中记载的“嚼杨枝”。另外,有些人在码头边洗衣服,浮起的肥皂泡在飘荡着,又不知会进入哪位沐浴人的口呢?这种场面只有在印度才能找到,我们无法评价他们的行为与习惯,这就是印度文明的特殊性吧!
沿着恒河岸边的码头,排列着一只只大盖伞,伞下坐着婆罗门的祭师。他们有的三三两两,有的独身一人,面向恒河,木然端坐。有的身穿洁凈黄袍,端庄平和;有的身披麻片,形容枯槁。他们招呼我们去坛里坐坐,可是没有人敢去,因为又要付小费的。但是,虔诚的印度教徒则会经常来到他们跟前,听他们唱诵、布道、祝福。曾见一个河坛的祭师在举行puja(凈化)祭典,小供桌放着神像和法器,两边坐着两位乐师,一个打鼓,另一个拉琴,边弹边唱。缓缓吟唱的诗篇,声音在喧嚣的恒河边飘荡,深情动听,高远处有淡淡的忧伤。人是渺小的,只能借助音乐将自己奉献给神,从而得到升华。中间的一位祭师站起来,手舞宝剑,吹着海螺,低沉的螺音传向恒河的东岸,飘向天堂的深处。于是,一切仿佛回到神话的时代,人与神近在咫尺,彼岸就在眼前。
第一次去时,参观了贝拿勒斯印度大学(Benaras Hindu University)。它是印度两所国立大学之一,另一所是尼赫鲁大学。贝拿勒斯印度大学,是一座专门研究印度艺术、文化、音乐和梵文的学府。校园非常宁静、美丽,许多学院前面都有自己独立的操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大学里面,有一座教堂,分别供奉印度教、佛教、基督教的神像,以方便老师、学生举行宗教活动。可见,宗教生活对于印度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有人说,印度教一直在恒河岸边徘徊,仿佛一个忧郁的思想者始终伫立在河畔,不忍离去;而瓦拉纳西就像一个耿直的老者,精神矍铄,没有一丝颓然的迹象。漫步在街道上,有种害怕踩到牛粪的恐惧,又有种好奇的兴奋,这便是我们对印度文明的感觉吧!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48小时点击排行
-
108497
1踏雪游少林 感受独特韵味 -
79486
2安徽黄山雪后惊现美丽“佛光” 令人叹 -
78537
3习近平会见星云大师:大师送我的书 我 -
77552
4雪中探访千年古刹南京栖霞寺 银装素裹 -
59620
5沈阳一商场惊现“风衣弥勒佛” 前卫造 -
48772
6素食健康:震惊 肉食背后的25个真相 -
47722
7合肥一楼盘开业请法师祈福 公司领导现 -
36646
8西藏“90后”活佛:用新潮科技概念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