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儒符石塔:神秘古塔待新生

2011年09月20日 09:22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郭景水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修缮中的儒符石塔(图片来源:海南日报)

沿着海口市区丘海大道延长线右转上绕城高速公路,过火山口出口不远,便到了秀英区儒符村附近的儒符石塔所在地。这座上个世纪90年代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火山岩古塔,近日因在修缮过程中出土石龟雕像、宋代钱币等文物,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一座经越千年岁月洗礼的火山岩古塔,希冀修缮后获得新生。

8月17日下午,在淅淅沥沥的雨中,海南日报记者来到儒符石塔的修缮现场,拜访这座火山岩古塔,继而又走访了附近的儒符村,听村中老人讲述石塔的传奇故事。

石龟雕像藏身石塔 

海口市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处副主任陈明忠向记者介绍,从外边来看,石塔塔身共有19层火山石干摆而成。“8月6日,在我们清理至第8层时,发现了一个规模不大的近似于梯形的石室。大家小心翼翼掀开盖在石室上面的火山毛石,发现石室中放置着一尊做工精致的石龟雕像,石龟龟头上扬,正对着远方的火山口。”

发现石室之时已经是傍晚,又逢下雨,现场的工作人员于是将火山毛石回放。等到第二天,工作人员重新搬开火山毛石,从石室提起石龟雕像时,发现龟身与底座是可以分开的,龟身的底下是一长方形凹槽,四五枚铜钱已经锈蚀严重,其中一枚经过辨别上面是“太平通宝”字样。

在继续清理时,人们又陆续在凹槽中发现六七块锡牌,有钟形的、长方形的、圭形的,形态各异,其中圭形锡牌上写有“福德长寿”字样,另有一面直径约10厘米的六瓣莲花形青铜镜。人们还发现几十枚被褐色线编串起来的铜钱,编串铜钱的线至今还没有腐化。

现场的发现,让海口市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又惊又喜,希冀有进一步的发现,可以对石塔的断代有帮助。据陈明忠介绍,在搬迁塔身的每一块火山石时,现场的修缮人员都进行了认真的位置编码,以便在恢复塔身的时候,可以精确地做到“修旧如旧”。

诸多版本的民间传说,更是为儒符石塔增添了些许神秘的色彩。面对眼前的儒符石塔,文物保护工作者以及相关的研究者依然有不解之谜,尚待破解。

石室中出土的串铜钱的线为何至今还没有腐化。对此,海口市文物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因为石室密封的效果并不是非常严密,这些线缘何没有腐烂,这不太符合正常的氧化反应之后就会腐烂的常识。因此,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火山石塔工艺独特

儒符石塔坐北向南,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四个部分组成,露出地表的塔基有5层,塔基一侧筑有可以拾级而上的20多级台阶。在本次修缮前,石塔的塔刹已经被毁,且石塔周围及塔身四周布满杂草,石条损坏及丢失情况也十分严重,上个世纪安放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其上标注年代的字迹已模糊不清,需要仔细辨认才依稀可见。

儒符石塔的塔基和塔身均为蜂窝状的火山石干摆而成,这座塔极有可能是海南岛保存至今时代最早的石塔之一,对于佛教在海南的传播情况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最新的出土文物都让相关研究者惊叹,对于儒符石塔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塔的选址一般都是在深山密林中,同时在建筑之时也要考虑防震、防风等因素,对于现代建筑来说,石塔建筑也有一定意义的参考价值。

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阎根齐说,“塔”是汉语的音译,梵语称“浮屠”,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指的就是塔,实际上它是“和尚的墓”。“塔在传入中国之后,也必将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很快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比如,塔在进入古代中国的早期一般是土木结构,之后演变成砖木结构,平面多为方形、多边形等层数为3、5、7、9等奇数,而印度的塔却还保留原来的那种塔身圆形,塔层多为偶数。

阎根齐表示,当时寺院建在塔的后边。到了唐代,当人们的信仰、祭祀以寺院为主的时候,塔就退居在寺院的后边。

石塔传说的多个版本

在今天的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有关儒符石塔的故事,流传着多个民间版本。

其一是说宋代末年,石山儒符村有一位符姓姑娘,心灵手巧用当地出产的藤条、麻线编织各色器物。她自幼发愿一心向佛,更是立誓终身不嫁不育,而用一生的心血建造一座佛塔。于是,她每天编一些藤筐、竹篮和十数双草鞋挑去博铺墟卖,以此攒下的财富找来工匠,经过一番努力,建成儒符石塔。因其编织最多、卖钱最多的是草鞋,故而此塔亦被称为“草鞋塔”。

两种说法,则分别与南宋名臣李光、白玉潭有关。一是宋高宗绍兴年(1127年)参知政事李光兄妹被流放海南,住在石山儒符村一带。两人辞世后,当地人民建造此塔纪念他们。二说是宋代有位抗金将领叫白玉潭,他在被流放海南时,一度在儒符村一带落脚。白玉潭在石山一带传播中原文化,带来了文明礼仪。当地的乡人受益不浅,后来建此塔以纪念白玉潭。

原籍儒符村、今年80岁的符坚老人则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曾告诉他,相传古时儒符村有一户人家的女儿,早早便订了娃娃亲,不过男方早逝,去世时未与女子完婚。该女子为了守节,从此再也没有嫁人。另外该女子勤劳赚钱,并用自己毕生所赚的钱建了这座石塔。随后每到清明,有人去塔上祭祀,纪念这位守节的女子,因此这个石塔被村人也称作“守节塔”。

还有一种说法是,石山一带有三个石塔,分别是三个姐妹所建,大家称她们为三姐妹塔。传说大姐在北铺墟,虽然有钱但爱大吃大喝,建的塔只有2米高;二姐勤劳务农,有钱后也建了石塔,有3米高;三妹最勤快,不仅织草鞋,还捕鱼、捡田螺赚钱,于是建的塔最高,有6米多高,三妹建的就是现在的这座儒符石塔。

8月17日下午,符坚老人还专门带记者徒步寻找了最后一种说法中的“二姐妹塔”。踩着雨后泥泞的火山土小道,穿过数百米葱茏的菠萝蜜、野生龙眼等各式植物,我们终于看到了位于玉库村的这座“二姐妹塔”。尽管塔身上爬满了藤蔓,但仍可见该塔通体由大小不等的火山石干摆而成,雄姿犹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李保华] 标签:石塔 儒符 龟雕像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