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凤凰佛教专访中国宗教观察评论家魏德东(实录全文)


来源:凤凰佛教

核心提示:日前,凤凰佛教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国家宗教事务局专家库专家魏德东。专访中,魏德东教授分享了自己多年来的宗教研究心得,并就中国宗教脱敏、中国人是否需要宗教、习近平对中国宗教政策的影

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的冲突

凤凰佛教:魏老师,我记得您的这个书里边提到一个故事,就是说您让您的学生去调研这个供奉的神像,佛像的一个餐馆。但是餐馆的老板怕惹来麻烦,就给他们都拒绝了。在现实生活中这件事很有普遍性。现在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承认说我们中国的信教的信众人数有很大的增长,但实际上大众媒体,包括民众在内对公开谈论宗教却有很多忌讳。您的书第二册的主题是《为宗教脱敏》。您认为根据中国国情,我们的中国的宗教能够脱敏吗?您认为应该如何脱敏?

魏德东: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其实“宗教”这两个汉字在中国现代汉语中的含义非常复杂。当我们提到宗教的时候,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它未必是完全正面的概念,可能很多人就想起一些比较负面的概念。

那么在西方也类似,在欧洲当你提到religion这个词的时候,很多人就会想起那种制度性的宗教——就是制度性很严的,对人有很多要求的那样一些宗教体系,而在现代化过程中,追求自由是人的一个非常高的诉求。所以在西方也有一种人他不太喜欢宗教这个词的,所以他们更喜欢叫灵性或者叫精神性。

那么我们国家呢,宗教问题就更加复杂。在1949年之后我们建立的新中国,这个国家是有它的意识形态的,这个主流意识形态就是以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为基础的。所以整个社会的主流媒体宣传的都是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而宗教恰恰是有神论的。比如佛教有人说它是无神论,实际上佛教很典型的是一个多神论的宗教,它不是一神论,它是多神论的——有很多的菩萨很多的神。

那么一个有神论的宗教和一个主流意识形态为无神论的国家,它们之间当然是有一定的张力,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在职业选择、政治身份选择等等方面,你选择宗教信仰,那么就与你的世俗生活也存在了一定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呢,宗教这个词在中国就比较敏感。

我们会遇到很多人,他们比如他们可能已经信仰了某种宗教,但是他也不愿意表明他宗教信仰者的身份。那么在中国更多的是,很多的中国人运用宗教资源,他们使用宗教,但是他们本身并不认为自己是宗教信仰者。

比如我和我的学生做的这个调查。我们去了北京100多家餐馆,其中60%以上都是挂着各种财神,武财神、文财神、关帝,或者是挂观音,或者供佛等等,有各种各样的形象。其实这些老板本身是有一种宗教文化底蕴在的,是吧?他们把宗教视为一种文化资源,他们乞求这些神的保佑啊,或带来安全,或带来财富。但是当我们调查的时候,他们大多数就觉得:“我们不是宗教,我们不是宗教。”那么问“你不是宗教是什么呢”,他也说不清是什么,“反正我们就弄着玩的”或者说“我们就随便供供”,是有这样一种情况。

我个人的体会就是,从学者来讲,觉得我们学者没有把中国的宗教到底是什么,中国的宗教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中国的宗教在中国语境下应该如何诠释,没有做好这个工作。我个人觉得,很可能是理论和学术上的糊涂与模糊,在一定意义上导致整个社会认知的混乱。

那么在这个餐馆这个例子里我们会发现,越大型的餐馆,它宗教的表达越清晰,它越会很庄严地供一个财神,或者很庄严的供一个观音,而且会每天按时地换水、供香、供果;越小的餐馆实际上就越简单或者没有。那么这个也可以看出来,就是在世俗生活中你的事业做的越大,其实那种宗教性的追求就越强,而你的生活越介于一个简单谋生的阶段,有的时候可能对宗教性的东西想得可能就越少一些,或者还来不及多想。

总的讲呢,二十一世纪之后,中国人在宗教问题上的理解应该是越来越正常化了。我觉得这个脱敏是在进行中的。以前一直到今天,主流的媒体像电视台、电台、报纸都很少谈宗教的,谈宗教的非常少,但是现在由于这个互联网的出现,自媒体的出现我们就可以看到,宗教在一种新的传媒条件下得到了更多的传播,它的知识也得到了更多的普及,那么这种传播和普及本身就是个脱敏的过程。

我个人觉得我的这个专栏在《中国民族报》开了十年,从2005年到今天开了十年,每周一篇,一直存在,以及今天这些前九年的成果能够做三本书出来,我个人觉得也是脱敏的一个体现,我个人觉得在这个十年之前,这件事情可能是不可想象。

中国宗教是开放的吗

凤凰佛教:就是您在这本书里面也提到,“宗教开放就是最大的安全”,您认为现在中国的宗教是开放的吗?为什么?

魏德东:中国的宗教应该是越来越开放,就像中国的企业一样。我们过去在经济上也是讲独立自主,既无内债也无外债,自力更生,我们只有国企,而且是管得很严的,那么后来中国经济的腾飞,核心的一个概念就是一个是外资的引入——外企、合资企业的产生,另外就是民营企业的产生。

那么在宗教问题上,如果与经济比较,大约是这样一个阶段——我们还是处于国企为主的阶段,就是今天我们中国的合法宗教主要还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我们俗称的“佛道伊天基”五大教,这五大教是完全合法的宗教,也是中国宗教的主体。我们感觉这些年来,在最近三十年来它们的发展是越来越好。

但与此同时,宗教当然不仅这五种,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的宗教,而且随着全球化,我们有很多的外国侨民在中国。比如说在北京,一些外国人比如他们是巴哈伊的信徒,他们是摩门教的信徒,那么他们当然就会有他们的宗教生活。比如如果有很多的日本人,他们就会有神道教的问题,有印度人就会有印度教的问题……宗教也是非常多元的。

这些人在中国,他们如何做他们的宗教生活,现在国家其实已经开始给他们一些场所,让他们来做自己的宗教生活。宗教本身是传播的,他们在北京做宗教生活的时候,他们当然就会自然地向北京市民扩展,那么这样的问题怎么来应对?在今天,这种专门提供给侨民的宗教活动场所依然是不向市民开放的,等于它一直是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它不能传教的。

宗教组织合法登记门槛高

另外,我们也知道,中国的五大宗教它基本上都是分成两大部分,一个大的部分就是获得政府登记的部分,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合法的教会和合法的寺院。因为我们的政府在批准他们合法和给他们登记上是有很多门槛的,就像我们过去注册一个企业门槛很高一样,所以就导致有很多企业没注册。没注册,没登记的宗教场所,现在在各种宗教中都有。

经常引起大众话题的,比如基督教的家庭聚会。我们知道在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那么掣肘我们很多精力的,像天主教的地下教会。那么像佛教现在在北京或者在其他都市出现了很多所谓的“精舍”还有学佛小组。

所有的宗教其实都有在登记的场所之外的未登记场所,那么这些场所有的它只是一个活动点,是个聚会点,它没有达到教会的程度,那么有些已经发展得很大,已经具备一个完整教会的形态。那么如何让这样的一些未登记场所,获得合法的身份,更好地活动,成为社会和谐的一份子,这也是我们要遇到的挑战。但是在这方面我们依然还没有那么开放。

所以今天的中国,在宗教合法的种类上它是有比较明确的界限的,另外在宗教场所的合法性上,也是有非常明确的界限。这个情况下,我们就会发现生活走到了法规的前面,就是在法规上不合法的东西,在生活中其实已经非常常态的出现了。所以我是觉得中国的宗教应该是有一个越来越开放的态势。

宗教事务,开放就是安全

我有一个文章叫《开放就是安全》,我们过去会认为一旦开放之后会不会影响我们的,会不会影响我们已有的宗教;宗教发展之后,会不会影响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这样的一些担忧就像我们过去理解的:经济开放之后,我们的国企会不会就搞不成了?会不会破产?竞争才导致繁荣,竞争是市场活力的核心要素,我们把这个宗教的市场如果更大地开放之后,我个人的感觉,以及全球化的这样一种经验,就是竞争会导致繁荣。

竞争以后,我们传统的宗教,我们已有的合法宗教不仅不会衰退,而且会在这样一种竞争中获得新生。而更多的宗教和教派或教会,会介入到这个市场里来,它会使整个宗教以及整个的精神文化发生更大的进步,会为国民提供更多优质而相对物美价廉的精神产品。

[责任编辑:张玺]

标签:魏德东 凤凰佛教 宗教 观察 评论家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