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佛教 > 观点 > 正文
以公益心去做佛教事业 宋代佛教的慈善事业
2009年11月04日 09:14上海佛教论坛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佛教观点] [慈善] [宋代寺院] [公益]

另外建康则设有养济院,嘉定五年(1212)黄公度所创,规模小,收养不多,景定(1260~1264)于城南北并置两所居养院,每院度一僧掌之,收养贫民以五百人为限,并取得宋兴寺废寺额,择僧住持,总督其事。拨户绝田五百九十余,山五百一十九亩以供僧行,又捐钱千缗就宋兴寺置质库,以其赢余每三年买祠部度牒作为有功之行者剃度之用,俾掌两院事务。所以建康府之居养院共有两所,每所居养院除由一僧主管外,另有宋兴寺僧行负责,统筹办理两所居养院的一般事务,所以官方就拨户绝田山以供宋兴寺僧行斋粥,并特以现钱置质库以为该寺行者将来剃度购买度牒之用,俾有所承继,以免后继乏人,立意甚佳。和州除由僧行看管居养院外,还有兼具居养安济之意的养济院,创置于宁宗嘉泰元年(1201),亦轮差僧行各一名,主掌点检粥食。明州于理宗宝佑五年(1257)设有广惠院,以收容寡孤废疾者,其规式是管院行者月支米一硕,盐菜钱十五贯?r监董行者以三年为限,于见管钱内拨充买度牒披剃。披剃后或留或去皆可。

南宋宁宗以后,地方多设有慈幼庄、慈幼局、婴儿局等,专门收养弃儿或贫儿抚育之,如建康慈幼庄是嘉定十年 (1217) 真德秀所创,并措置到诸州县没官田产立为庄,管庄人系由蒋山、保宁、清凉、天禧四寺每岁轮流差僧一人、行者二人负责,管干庄务收支并给散粮种,每月共支米五石,香油钱十贯(注58)。慈幼庄的经费来源是没官田庄,而田庄的经济和收支则由四寺僧行轮流当差。故僧人虽然不参与慈幼庄之抚育工作 (事实上也不大可能参与),但还是经管它的庄田收支。

以上之福田院、居养院、慈幼庄等都是由官方委托寺院僧行经办,有一定组织和程规,相当制度化的救济制度。至于临时遭遇灾害而造成饥民饿殍充斥时,地方官随时安排的救济工作也都与僧人有密切关连。如孝宗干道八年(1172)五月二十八日饶州知州王言奉诏赈饥,而责成僧绍禧、行者智修煮粥,供赡五万一千三百六十五人?另有僧法传、行者法聚供赡三万八千五百一十六人。故诏令僧绍熙、法传各赐紫衣,行者智修、法聚各赐度牒(时每道价四百贯)披剃。

以上官方所主办的救济事业,多责成僧行负责其中的庶务行政工作,至于庶人所发动的赈饥,有时候也是由僧人来担任最繁重的庶务和行政。最好的实例是南宋中叶的刘宰 (1165~1238)。有关刘宰的赈饥据刘子健先生的研究,刘宰于嘉定二年(1209)首次赈饥,掌事的有三位乡人,一位茅山道士石元朴,而主要是龙泉布金寺主僧祖传。其中石元朴中途以私事退出,祖传则自始至终参与。布金寺原为废寺,仅存茅舍。曾布后人吏部尚书曾唤加以重建,刘家亦可能捐助。这个重建的布金寺,即由曾家选僧祖传主持。这次赈饥主要是针对弃儿。刘宰并撰有〈嘉定己巳金坛粥局记〉,详细记载赈饥源起、目的、作法、费用等等,数据相当珍贵。

嘉定十七年(1224)第二次赈饥,规模最大,并撰〈金坛县嘉定甲申粥局记〉,主其事的是龙泉布金寺僧慧鉴,慧鉴是祖传的徒弟。这一次共救济饥民多达一万五千人,这是历史记录。四年后又开办第三次粥局,但是是否仍由僧人主其事不得而知,但是根据他所撰〈戊子粥局谢岳祠祝文〉「乃由甲申故事」来看,或许还是委托僧人负责,何况又有前两次的丰富经验,这种可能性极大。

佛教与医疗颇有渊源,佛教经典中如《金光明最胜王经》的〈除病品〉即完全是医书?r将医科分为八科,并详细讨论病因与疗法。而《华严经》、《涅盘经》、《法华经》、《维摩经》也都有治病的说法。《大正藏》中有不少与医药有关的经典,如吴、竺律炎译《佛说佛医经》(大正藏七三九),东晋,昙无兰译《佛说咒目经》(大正藏一三二八)、《佛说咒小儿经》 (大正藏一三二九)等?r至于中国僧人所撰的医书,保存在《隋书》〈 经籍志〉中就有不少,如道洪《寒食散对疗》一卷,智斌《梁解散论》二卷,慧义《寒食解杂论》七卷和《解散方》一卷,昙鸾《疗百病杂丸方》三卷和《论气治疗方》一卷等。

病院的设立最有名的是唐代的悲田养病坊,部分寺院则设有病院收容贫病者。洪?P禅师在陕州城中龙光寺建病坊,经常收容病者数百人,甚至惠及疠疾、癞病患者。癞疠者所发出之恶臭污秽,人们掩鼻避之唯恐不及,僧人不仅收容而且亲自为之洗涤、吸脓,如唐初蜀地福成寺道积,和唐初石头城的智严即是着例。

宋代官方先设有福田院以兼收容疾病者,崇宁元年(1102)八月专设安济坊以照顾有疾者,但是在此之前地方亦置有类似安济坊机构,如苏轼知杭州时,因杭为水陆要枢,故疫病远比他处多,元佑四年(1089)十一月,即设有安乐坊,三年医愈百(千?t)人,给紫衣和度牒一道。其后因专设安济坊,遂改安乐为安济。但仍然由僧人主掌,以三年为期,医愈满千人,即赐紫衣和祠部度牒一道。当时各州县所设的安济坊或不止一所,皆以僧人掌管其事。僧人主要是负责庶务性的工作,如收容病患、登录造册、煎煮药末、看顾病人等,但是也有亲自参加医疗的医僧。南渡后,多合居养、安济为一,名为养济院,院中除医官二名外,另有童行二名煎煮汤药,照管粥食。

至于僧人私自的医疗行为也不少,一些证据显示有些僧人即全以医疗为主,故被冠以医僧之名。这些医僧大体皆能秉持以救人疾苦为素志,虽然也有少数藉以牟利者?r其中较著名的例子是医僧宗可。僧宗可俗姓张,原为金坛大族,父以子多而贫,命可出家,礼医僧文范为师,尽传师学,以医招请必往,用药谨慎,不因贫富有所差别。这些医僧是否参加安济坊的医疗工作不得而加,但是他们却有因医疗济世而赐紫衣的实例。

由寺院开办的药局、药寮则以龙门胜善寺最为有名。寺为文彦博于熙宁七年(1074)所置,为功德坟寺。文彦博悯庶民疾苦,不得医治,乃择僧之知医者主掌药寮,并捐出珍藏医书数百卷、良药珍方与和药器具,并自撰药寮记以说明原委。丹阳普宁寺为邑中第一大寺,高宗南渡时曾宿寺之医药院。最初寺之医药院由慈济师和神济师负责。岁月一久,慈济早已绝嗣,院亦沦为官舍,神济则一脉相传,其法嗣普清与徒福山皆能以医术所得,全力重建鼎新普宁寺。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