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音祚:和谐社会,善待生灵
2008年05月12日 10:53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已有评论0

只有发心真切,才可能行的真切,四无量心的标准是修行人的一面镜子,它能映照出人们当下的真实的心态是否与修行的目标相应。它的具体内容是“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无所拥护名为大舍。若不见我法相己身。见一切法平等无二。是名大舍。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 佛教的修行最注重“观想”,观想四无量心,所成就的就是佛菩萨的正果,而观想贪嗔痴的内容,所引生的也自然是不和谐的果报。这是从源头上要解决的“想法”的问题。

修行的关键处就是“如理作意”、“真实思惟”,而修四无量心就是其具体的实践:“夫修慈者能断贪欲。修悲心者能断嗔恚。修喜心者能断不乐。修舍心者能断贪恚及众生相。以是故名真实思惟。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四无量心。能为一切诸善根本。”由此可见,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保障生命和谐的关键所在。需要说明的是,佛菩萨不是天然而成的,是靠度化痛苦的众生而成就的。若没有需要帮助的烦恼的众生,也就不存在佛菩萨了,就像若没有了病人,也就不存在医生的道理一样,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佛陀曾说“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不得见贫穷众生无缘生慈。若不生慈则不能起惠施之心。” 在实施四无量心的“六度”中,布施是一个“难关”,难就难在人们很容易算计“值不值”的问题。《大般涅槃经》中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寓言故事,有一个人中了毒箭,当医生准备迅速抢救他时,他却非要先搞清楚毒箭射来的方向,射箭之人的背景资料,毒箭的质地,毒液的性能等问题。结果是未等他搞清任何问题之前,他就一命呜呼了。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其实布施的功德所成就的是我们自己的心,心真一切真,与他人背景的真实与否无关。这是从源头上要解决的“做法”的问题。

纵观佛法,要说简单,只有慈悲心三个字,要说复杂,百千万年也说不完。其实,正是应众生的种种分别心,才有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教法。法不是知道得越多越好,关键是知道后能否如理如法地去做。心是越简单,越清净,越容易解脱。真正能够使内心和谐的不是靠繁多的名相分别和操作技巧,而是靠真实的慈悲心。当然,文字般若是很殊胜的,决不可轻视,对于通达的修行者来说,它们是相得益彰的,但对于尚未通达的人来说,很容易执着于所谓的理论观点,走上南辕北辙之路,这是很值得像我一样的凡夫之人警醒的。

结语:和谐社会的建立应该从善待生灵开始,对我们自身而言,和谐表现为一种明智的清醒与从容;一种有明确价值观的自信;一种充满善意的关爱与奉献意识;一种无私无畏的洒脱与逍遥……一个人真正的实力不会因其洒脱而消损,却会因其焦虑而枯竭;一个内心和谐的人与世无争,但却不怕竞争;他乐于谦让,但却不会逃避;他不会就范于扭曲的游戏规则,而是坚定从容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有崇高信仰的人才会有家,有家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内心的和谐。我衷心地祈祷,让生命的和谐从生起慈悲心开始吧!

谢谢大家!

« 前一页1234567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佛教频道报道组   编辑: 邢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