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音祚:和谐社会,善待生灵
2008年05月12日 10:53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已有评论0

这真是印证了那句话,“真正的唯物主义是无所畏惧的”。有些人为了满足内心的欲望,不惜以生命为代价铤而走险,更多的人因无法承受暂时的困境而选择了自认为是解脱的轻生的道路。其实,在佛教里,解脱意味着由洞悉因果而产生的对烦恼痛苦的心理超越,是一种由智慧和觉悟所外化出的和谐与洒脱的境界,解脱不是永久的睡去,而是从噩梦中醒来。得解脱的人就是能以利他精神为基础,源源不断地创造和谐氛围的人。没有内心的解脱,就不可能有外在的和谐。

(二)

构建和谐的社会首先要有和谐的心、和谐的人、合理的规则、以及和谐的社会环境,其中心是源头,人是源泉,规则和社会环境是相应的外化形态。自己能够和谐,同时又能把和谐带给他人的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好人、善人、菩萨,他们大多是严于律己,善待他人,并从利他性的心态中感受到无限喜悦的解脱者。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时代都有这样的善知识存在,他们是创造和谐的活性基因,是成就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从佛教的观点看,构建和谐社会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可能性,这正是佛教两千多年来毫不动摇的努力方向。它来源于佛陀对人类的有根据的信任,正因为众生都具备善良的潜质,只要引导得当,时机成熟,就一定能够唤醒人们心中的良知,消除内心中躁动的执着,明了因果规律,最终实现被称为人间净土的和谐社会。诸佛菩萨把实现人间净土的宏愿留在了人间,为此,乘愿再来的人们前赴后继,只要有觉悟的人存在,就终有建成和谐社会的那一天。

佛教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应对措施就是从自身做起,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广行十善,远离十恶。如果你希望长寿,请不要用使其他的生灵短命的方式进行,那样会适得其反;如果你希望富有,请不要用贪污、偷盗的方式进行,那样会使你更穷;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女儿贞洁,请不要用与其他女人偷情的方式进行,那样会使你更加无地自容……未来的和谐之路在召唤着每一个人,只要能“自净其意”就有望摆脱烦恼,走向和谐。

佛教的伦理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完备的理论保障体系。由于对和谐内涵的理解背景不同,它们与世俗的观念会在解释方式上存在着广度、深度和境界上的差异,因而对于实现和谐的方式、手段、措施等自然会有所不同。在佛教看来,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的果实,它的种子都埋藏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只有在人们自己的心中播撒关爱生命,善待生灵的和谐种子,才能最终收获和谐,这是一种自然的因果。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佛教频道报道组   编辑: 邢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