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音祚:和谐社会,善待生灵
2008年05月12日 10:53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已有评论0

如果说我们真的希望生命和谐,就一定要按照因果的自然法则播种和谐之因。对此,我们提出的应对策略是:吃绿色健康食品,想清净利他之事,说诚敬和合之语,做广度众生事业。对社会而言,和谐是一种宣传导向,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氛围,是一个值得人们为之努力的目标;而对个人而言,它是一个可能实现的梦想,但前提是依据十善恶的标准最大限度地铲除那些不和谐的思想与行为。对如何“从心做起”的问题,释迦佛在《大般涅槃经》中所做的种种比喻和形象化的说明或许能够提供给我们某些有益的启示。

佛陀在持戒的问题上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善男子。如端正人自见面貌心生欢喜。持净戒者亦复如是。善男子。破戒之人见戒不净心不欢喜。如形残者自见面貌不生喜悦。破戒之人亦复如是。” 在一般人看来,佛教的有些戒律表现为违反本能需求的“强制执行”,甚至是有些“残酷”,其实那是保护修行人的妙方,正所谓“如彼渡人护惜浮囊”。若能闯过此关,便是一片清凉,如同戒毒的情景一样。戒律的层次和范围很广,但选择权永远在修行者自己的一方,自己想达到什么样的成就,就必须付出相应的努力。

所谓“修行功夫”正体现在调服自心,使之和谐,其中如何看待自心的问题致为关键。修行者最大的信心来源于对自己本有佛性的确认。当人们确信自己拥有那永恒的蓝天时,便不会被幻化的乌云所障蔽。这是从源头上要解决的“看法”的问题。所谓“从心做起”的修行不同于表演之事,更不是观看他人的演出,它是一种内省的功夫,自己的心思自己知道,如此而已。在佛教看来,导致生命难以和谐的人生大病主要有三种:烦恼障、业障、报障,而最容易被世人感知的,是烦恼障,几乎人人都在病中,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佛陀形象地为人们指出了修行的步骤,那就是要首先认清自己无史以来的业力习气,“嗔恚难去如守家狗。慈心易失如彼野鹿。是故此心难可调伏。”然后有针对性地,由易向难层层递进地对治烦恼习气。所谓修行的过程也就是对越来越细微的烦恼的调服过程,没有烦恼也就没有了修行。大乘菩萨的修行路径是,首先要真诚地发心发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从心做起”的意思,那么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怎样做呢?简言之,发“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然后广行六波罗蜜。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佛教频道报道组   编辑: 邢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