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音祚:和谐社会,善待生灵
2008年05月12日 10:53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已有评论0


李音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李音祚:多年致力于佛教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同时担任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宗教心理学》的教授工作,深受同学喜爱。2004年,在佛教核心期刊《法音》杂志上(第6期)发表了"从解脱的定义看佛教义理中的意会性特征"一文。2005年,在《法音》杂志上(第12期)发表了《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看游戏学对东西方文化的统合作用》一文。2007-2008年,佛教期刊《菩提道》杂志分4次连载本人的学术论文"解脱游戏学研究--以维摩诘的解脱游戏为例"全文共计3万多字。在2006年,由北京林业大学和中美精神心理研究所主办的第二届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研讨会上,李音祚先生关于《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看游戏学对东西方文化的统合作用》的专题报告,引起较好的反响与好评。

和谐社会,善待生灵

(一)

近期以来,尤其是“两会”结束后,“和谐”正逐渐取代以往的“斗争”、“竞争”理念,成为全社会的主导性观念,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转变。它说明我们的政府既具有开放性的眼光,又能够审时度势,从我们固有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智慧养料,从而最大限度的造福于国民。尽管从国家的背景来看,构建和谐社会之路仍旧任重道远,但这毕竟是一个给人以希望的良好的开端。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佛教是最具有和谐韵味的,从代代相传的佛教文化中我们可以感悟到许多根植于人心的观念。如果能拨开长久以来被误解、误导所形成的重重迷雾,人们就不难看到其千百年来一直在闪耀着的和谐的光芒。“和谐”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性的表达,追溯佛教的义理,尤其是它的伦理学,我们或许会发现一些更为本质的,更具有根基性的理念。

佛教所说的“佛”,从字面意义上说,就是彻底觉悟了的人。释迦牟尼佛在大彻大悟后的第一个重大发现就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它揭示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有可能成为觉悟者,这一令人震惊的实相。需特别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众生”不是特指人类,而是指所有的生灵。佛教所倡导的“众生平等”也是在这一意义上说的。

释迦佛曾对诸佛来到世间的目的及其作为做过精辟的概括,那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就是通过向众生展示自己对宇宙人生的见解,通过各种契理契机的方式方法,帮助众生远离颠倒妄想和各式各样的非理性的执着心理,使其感悟真理,明晓因果,最终达到彻底的解脱。佛陀是这样定义佛教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 前一页1234567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佛教频道报道组   编辑: 邢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