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音祚:和谐社会,善待生灵
2008年05月12日 10:53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已有评论0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感叹到:“不知从何时开始,抑郁、社会适应不良、焦虑、冷漠、婚姻问题、儿童不良行为以及其他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都被重新定义为医学问题,居然也要由医生开处方来解决。”我们现在似乎也正面临着同样的局面。纵观国外的各种心理学流派,真可谓是“各领风骚三五年”,虽然各流派的理论中都不乏有许多真知灼见和实用性的效果,但从整体上来看,尚处于盲人摸象的探索阶段。

爱因斯坦曾把佛教看作是“宇宙宗教”,这是非常精彩的见解。以宇宙的背景看人类,人只是含灵之物,而若以地球的背景为坐标,则自然会得出“人是万物之灵”的结论。在探索生命状态的过程中,以大解小的研究思路似乎是更为合理一些。它提醒人类要保持谦卑,要平等地尊重生灵,要对生命有足够的敬畏,因为我们对生命的实相还有太多不知道的事情。那种将努力的目标仅局限于造福人类,服务于今生的观念导向是短视而不负责任的行为。

一部分国外的心理学家经过严格的考证而揭示出的生命轮回的现象只是探索生命过程中的一个很是基础的前奏曲,更多的真相还有待于人们用自己的生命经历去体验。不管偷窃者是否相信有隐形摄像头的存在,也不管其行为能否被证据所证实,偷窃的行为本身是一定要落因果的。同理,不管人们相信与否,杀害生灵的果报要比偷盗严重百千万倍,它所伤及的不仅仅是人的自尊和财产,更可能的是,它要以同样的方式来偿还,要比不治之症的结局更加悲惨。

在探索生命及心灵世界的过程中,以心理体验为特征的佛教义理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我们有理由相信,有造诣的佛教人士与杰出的心理学家的强强联合,一定能为我们的心理世界谱写出给人以希望的和谐的乐章。或许可以这样说,佛教与现实世界的最佳结合处就是心理学。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中,人们似乎能够感受到一些佛教理念的基因,但愿在我国的心理学界能够孕育出与佛教结合得更自然,更完美,也更具有实效性的心理学理论。

(三)

诚如今日论坛的主题所言,“生命和谐,从心做起”,这是很有深意的一句话,它与佛教所说的“自净其意”的基本理念有高度的契合之处。我以为,生命和谐的关键性指标表现为身心的和谐,具体到人类的生命过程而言,主要面临着四件事,即:想什么,说什么,吃什么,做什么。只有圆满地处理好以上四件事,才有望成就真正的和谐。从身心的运行规律来看,“看法决定想法,想法决定做法”,如是“三法”,涵盖了众生的“身口意”三业,并在业力法则的作用下呈现出相应的命运格局。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佛教频道报道组   编辑: 邢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