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名誉主席观性法师
我比真禅法师略长几岁,但是,我自与真禅法师有缘相识和共事以来,一直将他老人家作为我尊敬的兄长。虽然他已经西辞十五年,可是作为兄长的真禅法师的音容笑貌,时常在我的面前浮现,对他的怀念可谓是与日俱增。他是一位在上海佛教界富有盛名的领袖,也是一位对上海尼众道场悉心关怀的长老,在上海尼众法师的心目中,他既是一位严厉的依止师,又是一位慈祥的长辈。
记得一九八四年,当真禅法师在玉佛禅寺着手创建新的上海佛学院,并招收了解放后第一批僧众学生后。我们尼众道场的法师们都感叹僧众们的福报,十分羡慕。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中。虽然解放前的佛教界重男轻女的风气太盛,尼众学习佛法的机会太少,我本人没机缘系统学习佛法的教理,但是我非常渴望我们的新一代的僧尼也能够如僧众一样,得到学习、深造。于是,我向当时任市佛协会长兼上海佛学院院长的真禅法师提出了创办上海佛学院尼众班的要求。没有想到的是,真禅法师不仅对我的要求十分支持,并亲自为上海佛学院的尼众班学生授课,为她们落实教育经费和师资配备。他说过一句深情的话:现在的僧众有责任帮助尼众提高文化、佛学的修养,应该从我们这代开始,彻底结束尼众法师文化和佛学知识贫乏的局面。回想他的话,我至今还无法平静,是他在上海首创佛学院尼众班,为上海佛教尼众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新人,才使今天的上海尼众道场人才辈出,事业欣欣向荣。我想,当我们陶醉于上海尼众界人才建设硕果累累的喜人景象时,是不能、也无法忘怀这位慈悲的栽树者,这位上海当代尼僧教育事业的拓荒者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了全面的落实。经过十年动乱的上海佛教界,百废待兴,而当时首要的任务是恢复道场,给广大僧尼大众及信徒提供修学弘法的场所。我记得上海第一个恢复的尼众道场是慈修庵。我进驻慈修庵住持道场时,慈悲的真禅法师亲自到庵内向我祝贺。当他看到周边环境凌乱,场所逼仄狭隘的慈修庵时,悲悯之心油然而生。他曾经明确表示,要给上海的尼众一个规范、庄严的道场。嗣后,他老人家不顾年迈体弱,事务繁忙,多次与当时的南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协商,并在上海市的“两会”上一再慷慨陈词,奔走呼吁,终于使位于南市老城厢内的原慈云禅寺中的三家企业搬出寺院,将慈云禅寺收归佛教所有。更为可贵的是。真禅法师考虑到尼众道场建设的需要,毅然决定将他的恩师应慈老法师住锡过的慈云禅寺改作尼众道场。这就是现在沪上著名的尼众道场并闻名于世的沉香阁。
沉香阁在其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得到了真禅法师的悉心关怀和真诚扶植。当我告诉真禅法师,沉香观音的雕塑原材料——沉香木是当今稀有木材,须到泰国去采购,并得到泰国政府批准时,真禅法师向我们再次提供了支持,他帮助我们取得了海外信徒的支持和帮助,使沉香观音乘当今盛世之胜缘,重新矗立于寺院,与广大信徒广结善缘。
可以说,沉香阁道场的每一步发展,道场的每一项成就,都凝聚着真禅法师的心血和智慧。如今,上海佛教界不仅拥有沉香阁、下海庙、万佛阁、永福庵等颇具规模的道场,同时,也拥有众多的丛林茅蓬,为广大尼众法师提供了修学的场所;上海佛学院尼众班也已经招生七届,培养了近二百的尼僧。这些成就的取得,与真禅法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他在当代上海尼众事业方面,可谓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功。其功德实为不可限量。
值此真禅法师圆寂十五周年之际,我们尼众界的大众,感怀他老人家住世期间对尼众道场、尼众人才的培养的一片深情,真诚地祈祷真禅法师能含笑于常寂光天,乘愿再来。
作者:观性法师 编辑:闫秀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