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美: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 不希望只停留在口头上
2010年05月13日 16:022009年04月17日 《佛学研究》 】 【打印共有评论0

编者按:此文乃作者于2003年追忆朴老所写。

中国佛协已成立五十周年,朴老逝世也有三年了。但朴老一个最重要的遗愿一直未引起重视,这一遗愿当然还未实现。这一遗愿就是丁光训披露赵朴初的话,如同中国基督教需要适应新时代的思想建设一样,“他也希望佛教有一个思想建设”,“他非常同意佛教中‘人间佛教’的思想,但他不希望这些思想只停留在口头上。”

换句话说,赵朴老对人间佛教的提倡停留在口头上是很不满的。而只要人间佛教的思想建设,即道心建设没有抓上去,道风建设、人才建设等都未免没有着落。道风建设、人才建设当然很重要,很必要,但作风是思想的外在表现,人心涣散必然道风不振。人才建设也同样,缺乏契理契机的思想凝聚力,培养再多的人才也会流失掉。而具有凝聚力的现代佛教思想,唯有人间佛教思想。因此,第七届佛代会坚持以人间佛教思想为指导。但也有人望文生义,误以为“人间”就是世俗,提倡人间佛教就是使佛教世俗化。这在学术界早就不值一驳了。但不愿意听的人比聋子还要聋,这里且把笔者七年前所概括的朴老人间佛教思想缘由与主要内容重述一下:

早在20世纪30年代,朴老在上海,就结识了太虚,并受到器重。赵朴初曾任中国佛教会主任秘书,在抗战中以负责上海难民救济收容工作成效卓著而闻名全国。抗战胜利后,太虚为维护佛教利益,创“议政而不干治”之说,遭某些人嘲笑攻击,佛教徒中也颇有非议。赵朴初挺身而出,针对这些议论激愤地说:“今日中国的佛教,是没有人权可言的。以一个没有人权保障的佛教,而要求它担当起宏法利生,护国济民的事业,这是戏论。所谓‘自度度他’,必须从当前迫害欺侮下,自己度脱出来,才能度脱众生。因此,当前佛教人民的任务,应当是为佛教的人权而奋斗。太虚大师一生的努力,正是如此。他的办佛学院,办佛教会,整理僧伽制度,倡导人生佛教,乃至最后有意参政,无非是为了这个目的。”赵朴初的这番话,是他多年从事佛教公益事业横遭有关方面阻挠,历尽艰辛而后的肺腑之言,也表达了他对太虚一生事业的由衷敬仰,对太虚提倡的人生佛教的服膺。1947年3月7日,即太虚圆寂前十天,他特在上海玉佛寺召见赵朴初,‘以所著《人生佛教》一书见赠,勉余(即赵朴初)今后努力护法。’事隔四十年,这个补注才作出,可见赵朴初深切怀念太虚而不得已的心情。从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至1966年该会被迫停止工作,赵朴初实际上都是该会工作的主持者。他从未辜负太虚的嘱托,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也尽力护法。直到1979年后,现代化建设重新起步,中国佛协工作也得以恢复,和平统一成为海峡两岸共识,赵朴初终获机会提倡人间佛教。那是1981年,他撰写的《佛教常识答问》首先在《法音》上发表,其最后一节即《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然而那时仍只能用“前人”代替太虚之名。

1983年中国佛协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赵朴初所作《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报告获得通过,该报告提出把提倡人间佛教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指导方针,获得广大佛教徒的拥护。综合赵朴初历年公开发表的有关言论,他实际上把太虚的不少提法作为自己人间佛教思想的理论前提。如“判教”基本同于太虚的五乘共法。“根源性的依据”也直仰佛陀与大乘教典。他比较明确地继承太虚思想表现在以下几点:

1、提倡菩萨行。赵朴初说,“我今学佛也要修学菩萨行”。其思想基础则是佛教无常的世界观与菩萨行的人生观。

2、出发点一致。他认为,学佛要从五戒十善做起,由四摄六度扩充,进而得大解脱、大自在,达到永远常乐我净的境界。这里的中国味与太虚同,而跟印顺稍异。

3、目标一致。“以此净化世间,建设人间净土。”⑤赵朴初还承认,“中国佛教也存在着不少的缺点和局限”,提出要“克服历史所给予的污染和困难”。由此可见,他虽然没有正面提佛教革新,但意蕴中已有。总之,赵朴初的主张倾向太虚的因势利导,但比太虚更温和。这与他曾长期和圆瑛共事分不开。

赵朴初当时对人间佛教作如此的解说,有其特殊的背景。那时,大陆佛教刚从一片劫灰中苏醒,仍面临着社会对宗教的非难,提倡人间佛教虽有助于纾缓视佛教等同于迷信的压力。但同时百废待兴,亟需佛教各宗派协力携手,不宜明言人间佛教所含教义现代化内涵,以免徒起纷争。以为大陆提倡的人间佛教缺乏深刻内涵与创意的见解,乃不了解大陆的实情,不能体谅提倡者的苦衷。

尽管存在着客观上不得不然的因素,然而又十多年过去了,对赵朴初与太虚、印顺提倡的人间佛教之间的歧义当可分辨,以适应新的形势。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邓子美 编辑:邢彦玲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