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资料图
大兴善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城南,是中国佛教密宗祖庭,被国务院确立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它始建于晋武帝泰始二年(226年),原名“遵善寺”。隋文帝杨坚在兴建都会大兴城(今西安)时,敕令建造了大兴善寺作为国寺。因隋文帝在北周时原为大兴郡公,故取“大兴”二字和“靖善坊”的“善”字命名。
隋朝扩建的大兴善寺在大兴城靖善坊内,与玄都观隔街相对,气势宏伟。《长安志》卷七载:大兴善寺“寺殿崇广为京之最。号曰大兴佛殿,制度与太庙同。”《辩正论》卷三详细地描绘了大兴善寺的碧瓦飞甍,金殿巍峨的气派:“大启灵塔,广置天宫。像设赁虚,梅梁架迥,璧曜彩,玉额含辉,画拱承云,丹栌捧日,风和宝铎,雨润珠幡,林开七觉之花,池漾八功之水。召六大德及四海名僧,常有三百许人,四事供养。”大兴善寺开山祖师是灵藏大师。他是杨坚的布衣知友,同时任隋代管理全国僧尼事务的昭玄都僧官。隋代几位著名的昭玄统,除昙延外在任职期间都住在大兴善寺。这里还是隋代第一所国立译经馆。著名的“开皇三大师”耶连提黎耶舍、那崛多、达摩笈多都相继为译主,开创了隋朝一代佛经翻译。耶舍主译佛经约8部、23卷,有《百佛名经》、《莲华面经》等;崛多共主译佛经31部、165卷,主要有《文殊尸利行经》、《佛本行集经》、《贤护菩萨经》等;笈多久住兴善寺,主译经论7部22卷。这三位从古印度远道而来的高僧,对中国佛典翻译做出了很大贡献。唐玄宗开元初期(716——720年),印度佛教密宗传播者“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在这里译出密宗经典五百多部,大兴善寺成为当时长安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也成为中国佛教密宗圣地。
758年,应不空所请,唐肃宗在大兴善寺设置灌顶道场。灌顶之法,在古印度是国王即位仪式,将四海之水用四宝瓶盛之,由国师灌于国王头顶,象征国王权力四海无边,国家兴盛。佛教密宗效法此举,当僧人嗣阿梨位时结坛灌顶,称“授职灌顶”,此外还有“结缘灌顶”、“息灾灌顶”、“成就灌顶”等等,从而在华夏首开灌顶之风。
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间(841——846年),下令全国排佛。大兴善寺也被废除,建筑被毁,僧人被勒令还俗。大兴善寺从此一蹶不振。宋元时期,大兴善寺一直很寥寂,直到明清德满禅师才在此“鼎新梵刹”。永乐年间(1403——1424年),云峰禅师居大兴善寺,修造了殿堂和钟楼,弘扬禅宗。清朝时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修葺,第一次是1648年,僧人麸斋修建了方丈室、大雄宝殿以及禅堂廊庑,面貌一新。第二次在1694年,由清川陕总督笔贴式、平安纳等集资,先后修建前殿、钟鼓二楼、大殿、十王祖堂、弥勒殿等建筑,前后约10年才完工。1943年,太虚法师和于斌、冯玉祥等人组织了中国宗教徒联谊会,并于1945年在大兴善寺创设了“世界佛学苑巴利学院”。1956年为保护佛教名胜古刹,政府拨款对大兴善寺进行了大规模整修。
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大兴善寺的殿堂、房舍和围墙,全部油饰彩画,修整一新,并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6年,大兴善寺有僧八人,由卧龙寺方丈朗照任住持,慧雨任监院。他们与卧龙、慈恩、庄严四寺合并,组成了农业社,十多名僧人拥有四十多亩土地。他们发扬农禅并重、以寺养寺的传统,粮食和蔬菜自给有余,生活得到保障。1984年4月,陕西省佛教协会接管大兴善寺后,用半年时间,修复殿堂、僧房41间,并重塑了一些被毁佛像,翻整了二十余亩荒地,修剪绿篱一千余米,增加盆花六百余盆,植黄杨、冬青、剌柏等三万株美化环境,并新建了120平方米的服务部,购置了一批接待用品,使大兴善寺面貌大为改观。现时大兴善寺有僧二十多人,慧雨法师任方丈,源慧法师为维那,印善法师为知客,僧众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诵经礼佛,举行各种法事活动。国内游人香客络绎不绝来这里参观游览,外国友人和港澳台同胞也常常来此烧香礼佛,参观访问。大兴善寺大殿北边有唐转法轮殿遗址,遗址前安放着一尊日本高野山真言宗空海大师同志会赠送的地藏菩萨铜像。804年,日本学问僧空海入唐求法,在西安青龙寺拜惠果为师,回国后开创了日本真言宗(即密宗)。1985年10月,日本空海大师同志会为纪念空海示寂1150周年,向真言宗的发祥地——大兴善寺敬献了这尊青铜地藏菩萨立像,高约1.70米,底座用汉白玉砌成。10月25日,大兴善寺隆重举行了地藏菩萨像奉安开光仪式,由167人组成的日本空海大师同志会友好访华团参加了法会。这尊佛像,成为新时期中日佛教界友好交往的新的见证。寺内文物有清碑四方,即清康熙年间《重修隋唐敕建大兴善禅寺来源记碑》、《重修大兴善寺碑记》、乾隆年间《隋唐敕建大兴善寺祖庭重口口口记》和咸丰年间《大兴善寺法源碑记》,皆为研究大兴善寺的重要史料。寺内还藏有三帧巨幅清代西藏彩绘《阿弥陀佛像》、《极乐世界图》和《弥勒像》,是西藏绘画艺术珍品。
编辑:李保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