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惺法师是法鼓山僧伽大学男众学务长,在此次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以灾民需求为中心的法鼓山四川赈灾经验分享》的文章,介绍了法鼓山的救灾理念,并与大家分享了法鼓山参加多次赈灾而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常惺法师作为法鼓山的一份子,他对佛教做慈善有哪些心得体会呢?带着这些问题,华人佛教记者在南普陀寺独家访问了常惺法师。
主持人:常惺法师您好,我是凤凰网华人佛教的记者,法鼓山在慈善事业方面取得不少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那么请您介绍一下法鼓山的慈善事业以及你们是如何奉行自身理念的?
常惺法师:好,谢谢。像昨天在我们的论文发表会议中也有谈到法鼓山的核心主轴是心灵环保。一个团体存在一定会有它自己的核心主轴,它不可能样样都做,也不可能做不同的工作去变换自己的立场。因此我们是以心灵环保来开展我们在修行、教育、包含慈善部分的工作,在历次的国际赈灾之中,我们都是以心灵环保的概念去做我们能做的赈灾工作。我们通过观察及评估发现,大多数的团体都是重视发放物资的,或者有些团体工作做得持久一些,会支持灾区的家园重建。
可是我们发现关于心灵的复健及关怀,在任何一次救灾之中都容易被忽略,因为它很难通过金钱来看到成果。所以像我们所规划的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救灾策略之中,我们也是以安心为首要,安身、安家、安业为辅助,也就是心灵为主、物质为辅来进行三阶段的救灾。每个阶段的救灾都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安心,就是说我们所做的任何物资的发放、家园的重建、或者各式各样的关怀,甚至我们找了心理师来,我们都还是要回归到宗教之中,这是能令人安心的一个核心的部分。而这也才是佛教团体从事救灾工作,有别于其它宗教团体的一个原则。
主持人:法鼓山的慈善事业也是大陆佛教慈善机构学习的榜样。在昨天的演说当中我们也听到,大家纷纷表达了这种意愿。那么您认为像台湾的佛教慈善的一些模式,可不可以复制到中国大陆来?
常惺法师:这个问题问的比较大,因为我自己本身没有花费很多的功夫钻研慈善事业,只是有一些救灾经验,而且这一次主要带领救灾的,其实是我们法鼓山的副住持果品法师,他是我们救援团的团长。能不能够完全复制这个部分,我不敢去说,但是可以看的到是现代化的佛教慈善事业,已经是以佛教的基础的理论来作为它的指导原则。
但是在进行现代化的抗灾及救灾的部分,它势必融合了一些社会工作专业及心理专业的一些技能方式,来协助我们的慈悲心也好,或者说大众的爱心也好。它是能够充分的保证,这些捐款者他所要达到的东西是能够被送到的,资源不会被浪费,也不会被误用。那我想,对于这方面,法鼓山在各地的国际赈灾经验之中,都摸索出了一些原则,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物质来表达宗教所希望做到的心灵抚慰及关怀。但是这不是传教,身为一个宗教师或者一个宗教的团体,法鼓山在各个抗灾部分,我们的法师都一定是走在第一线抗灾,用我们的身份、用我们的关怀去表达宗教中的安心,而不是说传教等等。
主持人:我想法师您在这儿听了两天的会议,很多大陆佛教界的法师在分享他们的一些经验。您听了之后,我想问一下您对他们的佛教慈善工作有什么样的感受?
常惺法师:真要说感受,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充满希望”。可以看得出来,以俗话的角度来说,就是大家有很强烈的企图心,那么以佛教的角度来说,就是大家的悲心都很强,大家都希望能够积极参与,来构建这个和谐社会,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相当好的发展趋势,而且不限于在沿海的城市,包含比较内陆的一些省份,都有这样子的观念。我相信如果以大家今天所展现的这样一种(愿行),十年之后,一定会达到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大陆的佛教慈善事业将有巨大发展。我真的是对这个部分充满希望,而且很高兴的看到整个大陆佛教界有很多优秀的年轻法师,有很多大的居士愿意投入这一块,来共同为这个区域、为这个国家、为这个世界的人们来服务。
主持人:谢谢常惺法师。
常惺法师:阿弥陀佛。
编辑:邢彦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