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禅并重 心灵环保:法鼓山
2010年06月02日 13:11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共有评论0

 

在台北县金山乡有一块宝地,位于北部滨海公路和阳金公路交会的山坡上,左右及后方有隆起的山丘为屏障,向前展望是金山乡的平原和翡翠海湾,两条清流绕山环抱,终年常绿。1989年3月,圣严法师集合十方善信功德择定这块宝地,命名为“法鼓山”,准备将这个地方建设成一个多功能目标的国际佛教园区。

法鼓山的理念:“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法鼓山的精神:“奉献我们自己,成就社会大众”。法鼓山的方针:“回归佛陀本怀,推动世界净化”。法鼓山的方法:“提倡全面教育,落实整体关怀”。

法鼓山的目标

大学院教育

也就是佛学研究所及法鼓大学的教育,同时包括函授教育、推广教育及暑期进修在内。

大普化教育

意指解行并重,以禅坐念佛等修持及各种弘化活动来培养弘法人才。并且配合各种文字出版品和其它如网路、电台、电视、报刊等传播媒体,让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得到佛法的滋润。

大关怀教育

包括人的一生,从婚礼、胎教、幼儿、青少年、乃至成人的涵养、老的安养等教育,以及宗教的人格、社会的人文、环境的净化与空间的美化等教育,还有临终关怀的生死教育,凡与法鼓山理念相应的都要尽心尽力去做。

法鼓山要用关怀来达成教育的功能,并且以教育来完成关怀的任务,让佛光普照于世界每一个角落。

法鼓山的未来与展望

法鼓山是属于整体佛教的,属于国际的。法鼓山不是一座普通的寺院,而是一座推动全民教育和提升人品的修行中心。法鼓山建设的完成,除能发挥教育、研究及弘化功能外,亦将提供一般信众平日或退休后修行安养的地方,让社会大众可以亲身体验,濡沐在佛法的安详喜乐之中。法鼓山的建设,正是人间净土的展现。

法鼓山创立人——圣严法师

圣严法师是台湾著名的佛学大师和弘法大师,于1930年在江苏省南通县出生,俗名张保康,曾到日本的东京立正大学深造并取得文学硕士、博士的学位,学识渊博,1985年创立了中华佛学研究所,2006年担任“你可以不必自杀网”的代言人,开导陷入低潮的民众走出阴霾。

法鼓山的历史渊源

法鼓山的由来可从1955年说起,那时东初老人在北投兴建中华佛教文化馆,推动佛教文化弘法、开办冬令救济,并带领弟子于关渡平原整地开垦,并以“禅修为主,务农为生”的精神将此处命名为“农禅寺”;到了1959年圣严法师在东初老人的座下二度出家,至1977年东初老人无疾坐化,嘱圣严法师继承法业,接任中华佛教文化馆、农禅寺住持;1989年时圣严法师在因缘际会下购得一块土地,由于法鼓山的地理形貌,犹如一个纵卧的大鼓故引经典之喻,建立了今日的法鼓山。

而法鼓山之始“中华佛教文化馆”位于台北市北投区光明路上,每月定期举办“药师消灾法会”以及“观音消灾法会”,并于农历新年启建为期3天的“千佛忏”和农历7月启建同样为期3天的“地藏法会”,让居住于台北市区内的民众也能就近佛学之博大精深。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邢彦玲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