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李海波:“念死”法门及其现代价值

2013年11月04日 19:48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李海波

首先,解释第一层含义。《坛一阿含•七日品》第8经记载,释迦佛询问弟子何为“死想”,弟子分别回答是假定生命仅存七天、六天乃至半天等,释迦佛一一否定,称“於出入息中思惟死想”才是正确的认知。记载如下: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修行死想,思惟死想。’

时,彼座上有一比丘白世尊言:‘我常修行,思惟死想。’

世尊告曰:‘汝云何思惟?修行死想?’

比丘白佛言:‘思惟死想时,意欲存七日,思惟七觉意,于如来法中多所饶益,死后无恨。如是,世尊!我思惟死想。’

世尊告曰:‘止!止!比丘!此非行死想之行,此名为放逸之法。’

复有一比丘白世尊言:‘我能堪任修行死想。’

世尊告曰:‘汝云何修行?思惟死想?’

比丘白佛言:‘我今作是念:‘意欲存在六日,思惟如来正法已,便取命终,此则有所增益。’如是思惟死想。’

世尊告曰:‘止!止!比丘!汝亦是放逸之法,非思惟死想也。’

复有比丘白佛言:‘欲存在五日。’或言四日,或言三日、二日、一日者。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止!止!比丘!此亦是放逸之法,非为思惟死想。’

尔时,复有一比丘白世尊言:‘我能堪忍修行死想。’比丘白佛言:‘我到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已,还出舍卫城,归所在,入静室中,思惟七觉意而取命终,此则思惟死想。’

世尊告曰:‘止!止!比丘!此亦非思惟、修行死想。汝等诸比丘所说者,皆是放逸之行,非是修行死想之法。’

是时,世尊重告比丘:‘其能如婆迦利比丘者,此则名为思惟死想。彼比丘者,善能思惟死想,厌患此身恶露不净。若比丘思惟死想,系意在前,心不移动,念出入息往还之数,于其中间思惟七觉意,则于如来法多所饶益。所以然者,一切诸行皆空、皆寂,起者、灭者皆是幻化,无有真实。是故,比丘!当于出入息中思惟死想,便脱生、老、病、死、愁、忧、苦、恼。如是,比丘!当知作如是学。’

这是佛教学人常以释迦佛教化徒众的一则故事为范例。由对死亡随时随地会发生,释迦佛要求行者时刻不要放逸,“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死”,要“於出入息中思惟死想”,做到“常念死是一心不懈怠” ,引导人们由思维死亡的无常和痛苦,而观生命实相趣入解脱。这样,死亡不仅成为可以学习的对象,也被转化为修行的动力。

释迦佛专门强调“念死”法门的重要:

‘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死’。

云何修行念死,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诸法之本,如来所宣。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法,诸比丘从如来闻法已,便当受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广分别说。’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诸比丘前受教已。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死。所谓死者,此没生彼,往来诸趣,命逝不停,诸根散坏,如腐败木,命根断绝,宗族分离,无形无响,亦无相貌。如是,诸比丘!名曰念死,便得具足,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死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这番教导将佛教的“无常”、“无我”、“轮回”等观念巧妙地融入到从生死入手的具体修行中,直接转化为成就涅槃的菩提大道,非常具有说服力。

[责任编辑:李保华] 标签:念死 法门 佛教
打印转发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