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佛教修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2013年11月04日 17:55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陈坚

编者按:2013年11月1日至3日,云南省佛教协会与大理崇圣寺联合举办2013崇圣论坛,全国著名佛教文化专家、大德高僧发表真知灼见,共论云南佛教在中国国际文化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山东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陈坚发表了题为《佛教修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主题演讲,论文全文如下:

引言:阿难的开示

在南传佛教所崇尚的《增一阿含经•序品》中,佛陀的弟子尊者阿难有一天开示优多罗说:“我今以此《增一阿含(经)》嘱累于汝,善讽诵读,莫令漏减,所以者何?其有轻慢此尊经者,便为堕落为凡夫行,何以故此?优多罗,《增一阿含(经)》出‘三十七道品’之教及诸法皆由此生。”阿难乃是佛陀诸弟子中最亲近佛陀从而“近水楼台先得月”对佛法也是最为精通的,他给优多罗传授《增一阿含经》并要求后者多多读诵,因为在阿难看来,佛教的“三十七道品”乃至一切佛法皆出自《增一阿含经》。不料,阿难对优多罗所说的话让佛陀的另一个弟子大迦叶给听到了,于是便生发了大迦叶与阿难之间关于《增一阿含经》的一段对话。

其中对于阿难所说的“三十七道品”及一切佛法皆由《增一阿含经》出,迦叶听后心生疑问,便来追问阿难。阿难对他说,不要说《增一阿含经》能出生“三十七道品”及一切佛法,就是该经中的一个偈语就能出生“三十七道品”及一切佛法,“尽具足诸佛之教及辟支佛、声闻之教”,甚至“四阿含”的一切道理都蕴含在其中。如此包罗万法、佛法无边的偈语究竟是什么样的偈语呢?就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为了避免与“诸恶莫作”在用词上的单调重复,我们现在把“诸善奉行”它改成了“众善奉行”)。这句偈语之所以如此“神通广大”,在阿难看来,乃是因为“诸恶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诸善奉行,心意清净,自净其意;除邪颠倒,是诸佛教,去愚惑想”,“愚惑想灭,诸‘三十七道品果’便得成就,以成道果,岂非诸法乎?”

阿难所特别重视的《增一阿含经》中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原本是原始小乘佛教中的一个偈语,“最初就只有规定一个‘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好,做事就从你的良心理性出发,掌握一个大原则,由于大家能够自动自发,原则分寸可以拿捏、掌握,然后进入实修,这样证果才会快啊!如果你一直在戒律、戒条上面斤斤计较,‘哇!这样如法还是不如法?这样对还是不对?别人这样做对不对?这个人怎么是这样做?……’如果在那里绕来绕去,你会没完没了的”,因而还是简单点好,而且当时人们素质高,“如果大家素质越高,我们所需要规定的戒条就越少”。当然,不但原始小乘佛教,就是后来兴起并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发展起来的大乘佛教,也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奉为圭臬,并称其为“七佛共偈”。“七佛”乃是中国佛教所特别崇尚的概念。我们都知道,在印度,小乘佛教只有一个佛,那就是释迦牟尼,而大乘佛教,犹如《金刚经•正信希有分》中所说的,有“无量千万佛”,何以中国佛教既不说“一佛”,也不说“无量千万佛”,而偏偏要说“七佛”呢?禅宗要籍《五灯会元》首章《七佛》是这样解释的:

古佛应世,绵历无穷,不可以周知而悉数也。近故谭贤劫有千如来,暨于释迦,但纪七佛。按《长阿含经》云:“七佛精进力,放光灭暗冥;各各坐树下,于中成正觉。”又曼殊室利为七佛祖师,金华善意大士登松山顶行道,感七佛引前,维摩接后。今之撰述,断自七佛而下。

这段话其实也没有解释什么,充其量亦只是个说明,大意是说,虽然“古佛应世”,代代相传,“绵历无穷,不可以周知而悉数”(这是大乘佛教的观点),即使是我们现在所生活的“贤劫”也还有千佛“千如来”。尽管有那么多的佛,但是佛经中一般所谈的都还是“七佛”。慧能(638—713)临涅槃前,众弟子前来看望他,他给他们所开示的禅法传承就上溯到了“七佛”。慧能说:“古佛应世,已无量数,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七佛”的最后一位“释迦文佛”即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以下再经“西天二十八祖”转接“东土六祖”,禅法就这样曲径通幽如此这般地代代相传,最终在中华大地“一花开五叶”成禅宗之蔚然大观。实际上,不但禅宗,而且中国佛教的其他宗派亦莫不以“七佛”为其佛学的“活水源头”,尽管“七佛”这个概念并非中国佛教所首创而是在印度佛经(比如《长阿含经》)中本来就有。从佛教史上看,“印度佛经说什么”与“中国佛教做什么”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因为印度佛经中所说的那么多东西并不见得都能被中国佛教拿来落到实处,你看佛寺藏经楼一屋子的佛经,其中并没有多少概念和思想是进入中国人实际的佛教生活的,这与佛教中国化的选择有关。就是在这种大浪淘沙的佛教中国化选择过程中,“七佛”很幸运地入了中国佛教的“法眼”,究其原因乃是因为这“七佛共偈”很合乎中国人的价值诉求,不信,你看儒家的《论语》,其所示之孔子“子曰”,亦不出“七佛共偈”中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八个字。

一、“七佛共偈”与孔子“子曰”

孔子思想,或者说儒家思想,再或者说《论语》思想,其核心概念就是“仁”,那么,何谓“仁”?在《论语》中,孔子对“仁”有很多“子曰”之论述,如“巧言令色,鲜矣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等,不一而足。同时,孔子还因材施教,对不同弟子之问“仁”有不同的回答。

[责任编辑:李保华] 标签:众善 佛教 诸恶莫作
打印转发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